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714 忠诚僚机在医疗体系内的应用(1/3)

“师兄,还有么!”

庄嫣小脸通红,刚做了半台远程手术,庄嫣有点小兴奋。

“别瞎说,这种急诊手术越少越好。”

罗浩看着大投屏上的画面,随口训了庄嫣一句。

庄嫣却像是没听到罗浩的训斥一样,一点都不在乎。

她双眸熠熠生辉地盯着投影幕布——多角度实时传输的手术画面正在上面分屏展示,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

“想想看,这么多高清监控画面要是被好事者泄露出去,网上还不得炸开锅?

“陈勇斜倚在座椅上,跷着二郎腿调侃道。

罗浩头也不抬地回应:“目前还是保密项目,短期内不会进入公众视野。

“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我说的是以后。”

陈勇嘴上虽这么说着,眼睛却一瞬不瞬地盯着屏幕,连眼皮都舍不得眨一下。

“小孟“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与周围AI机器人的无缝配合,明显超出了陈勇的认知范畴。

他抿紧嘴唇,脸上写满了不服。

在专业医疗人士眼中,这样丝滑流畅的抢救过程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团队如同精密的机械齿轮般严丝合缝地运转,展现出惊人的协调性。

然而在陈勇看来,这些画面却另有一番意味。

作为最早与罗浩共同研发AI机器人的元老,陈勇享有特殊的知情权——但凡他开口询问,罗浩向来知无不言。

正因如此,此刻屏幕上呈现的每一个细节,在陈勇眼中都暗藏着更深层的含义。

那些行云流水的操作背后,是连他都始料未及的技术突破。

“小孟“作为整个系统的中枢主机,承担着核心决策功能,而其他AI机器人则如同它的延伸臂膀,忠实执行着每一项指令。

这种主从架构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距离的远程操作。

严格来说,如果没有手术需求,这套系统完全可以不配置“小孟“这样的实体终端——单纯的机械臂组合同样能够完成任务。

但罗浩始终考虑着医疗场景的特殊性:在这家面向患者的医院里,一个具象化的机器人形象显然比冷冰冰的机械臂更容易被接受。

虽然从技术角度看,“小孟“的实体存在似乎略显冗余——所有操作本可以通过后台系统远程完成。

但医疗从来都不只是技术问题,患者的心理感受同样重要,不是么?

“小孟”

就是必须的。

更令人惊叹的是,“小孟“与其他AI机器人之间的配合已臻化境——它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如齿轮啮合般精准同步,仿佛真的是同一台精密仪器上的部件在运转。

“这就是军工级别的'

忠诚僚机'

系统么?

“陈勇暗自咋舌。

他从未想过,将这套军用技术移植到医疗领域,竟能产生如此惊人的化学反应。

眼前的场景让他不禁浮想联翩:若是自己的“方寸山“也能配备这样一支AI队伍,徒弟们各司其职地推演命理,而自己只需端坐中军,运筹帷幄。

这画面光是想象就令人心驰神往。

陈勇望着眼前这一幕,不由得发出艳羡的叹息。

“忠诚僚机“系统的优越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十余台AI机器人在“小孟“的统筹调度下,每个动作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整个抢救过程顺畅得令人咋舌。

以陈勇的专业眼光来看,这背后涉及的数据实时传输、指令无缝衔接等技术难题,原本都是极难攻克的关键节点。

谁曾想无人医院不仅早已突破这些技术瓶颈,更将其完美应用在了临床抢救这样的关键场景中。

“罗浩,你怎么没跟我说。”

陈勇有点不满。

“没测试过,我也不知道。”

罗浩耸耸肩。

陈勇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锋芒,他冷冷地斜睨着罗浩——这家伙满嘴跑火车的毛病真是半点没改。

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以罗浩那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格,若不是有万全把握,绝不可能让患者踏进无人医院半步。

眼前这场抢救,必然是经过无数次模拟测试后的成果。

所谓“任务“,不过是罗浩精心设计的预案,为的就是应对眼下这样的突发状况。

这个狗东西!

陈勇在心底暗骂,嘴角却不自觉地扬起一抹了然的弧度。

视频里,患者已经插上胃管、尿管,尿袋被放在平车上。

“陈勇,老孟,小庄,你们看胃管、尿管的石蜡油是不是抹少了?”

“多抹点比少抹点强,这点细节就别纠结了。”

孟良人回答道,“罗教授,我看这抢救过程简直太丝滑了,别说我从前工作的传染病院,医大一院也做不到这么专业。”

确实如此,数台AI机器人环绕在患者周围,各自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却互不干扰。

看似各行其是,实则默契配合,宛如一个精密的有机整体在协同运作。

这场景着实令人叹服!

回想当时参与抢救的情形,远程画面仅能呈现手术操作部分,完全没想到“小孟“竟在幕后统筹着如此复杂的多机协同作业。

看着患者被平移到手术床上,老孟忽然问道,“罗教授,这种床咱们医大一是不是没有。”

“嗯,没有,平车和床也都是ai控制的。”

罗浩回答道。

“这…”

孟良人有些惋惜。

随后,两台远程手术设备被平稳推入手术室,调试完毕后立即投入工作。

整个手术过程其实并无太多观赏性——罗浩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AI机器人团队的抢救操作上。

那些行云流水般的多机协同、精准到毫秒的应急响应,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精华所在。

“大家看怎么样?

还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罗浩问道。

“要是全国铺开,国内平均人均寿命得提高到85岁。”

“夸张了,外伤、抢救的患者比例还是少。”

罗浩道,“而且你觉得患者能接受?”

“罗教授,我感觉您对患者接受能力好像有误判。”

孟良人今天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再顺着罗浩说话,而是很坦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呵呵。”

罗浩也没生气,只是笑了笑。

“这,已经很成熟了。”

孟良人叹了口气,“虽然不知道多少医生会被取代,但的确好用。

现在至少六成的医生都不如deepseek懂的多。”

“可别这么说,原始的deepseek连大运都能算错,得提供内容充填。”

陈勇反驳道,“我家小方是我弄了三个月才勉强能算命的。”

“嗯,陈勇说得对。

小孟是被协和病历库以及his系统几十亿份病历洗礼过的。”

罗浩解释道,“而且即便到临床,也需要临床医生的看管。

不管?

你知道ai能学多少乱七八糟的玩意。”

“我记得老六就教ai什么双人采耳。”

陈勇补充了一句。

“老六那个不正经的。”

罗浩笑骂道,“不说他,眼前这个抢救怎么样?

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意见。”

意见?

能有什么意见。

“小孟”

和它掌控的ai机器人已经把急诊急救做到了极限,哪怕用最专业的眼光去挑剔,也找不出来有任何问题。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