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 误诊了一辈子(3/4)
“呵呵,那都不可怕。”
“对!”
孟良人忽然提高音量,一拍椅子,“罗教授,内分泌科冯主任家孩子在美国变性了。”
“我艹,真的?!”
“真的,冯主任前天要跳楼,被拦住了,我看那意思应该是躁郁症。”
孟良人叹了口气,“你说,好好的一个男孩出国留学,回来一姑娘,都特么什么事儿。”
“前天?”
“您在工大搞研究,不知道。
我那天写病历,就看见住院老总和患者、患者家属嗖嗖往出跑看热闹。”
“我也看了一眼,后来打听了下,才知道是这么回事。”
孟良人叹了口气,“这又是何苦呢。”
“老马家的大儿子被变性,老马够强了吧,孩子被变性自己都不知道。
的确听操蛋,但我还是乐于看见这种事儿的。”
罗浩笑了笑,“闹吧,妖魔鬼怪越多越好,六郡良家子越少越好。”
方晓听的有点懵,束手束脚的站着。
“回来了方主任。”
罗浩微笑,盘着二黑打招呼。
“罗教授,患者能活吧。”
方晓有些忐忑。
他虽然油滑、不着调,但这么多年来还是谨遵本心,最起码的治病救人还是能做到。
“应该没问题。”
罗浩笑了笑,“我看患者病情不是很重,脱髓鞘的症状很轻,相应治疗后会很快得到好转。”
“我…我…我…”
方晓结结巴巴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害,你又不懂,没必要自责。”
罗浩安慰道。
这是安慰自己呢么?
还是兴师问罪?
方晓反应了一下,才大概知道罗教授是在安慰自己。
只是这话说得有点像在阴阳自己。
“是真的,类似的情况全国99的医生都会给钠。
老板说,他年轻的时候直接用浓盐配生理盐水,直接给患者推进去。”
“当时微量泵都没有,没法精细。
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好了,但少数患者会出事。
出事怎么办?
现有科技、认知下,大家就这水平,还能怎么办。”
“…”
方晓无语。
“回去查查书,以后碰倒后尽量精细一点就是,没必要想太多。”
罗浩的笑容富有亲和力。
方晓想了想,历史的局限性放在自己身上似乎有点大,但也能说得通。
不对,换着是重症的,自己就是找个借口和小罗教授多亲多近,怎么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方晓瞬间从那种愧疚心里中挣脱出来。
罗浩看见方晓的神色转变,心里一乐,方晓这人的确有点意思。
“罗教授,好,我回去一定好好学,到时候我把学习笔记发给您,您帮我指导一下。”
得,顺杆爬上来了。
但罗浩不在意方晓说什么,患者没事就行。
“行,到时候我看你学习笔记。”
罗浩微笑,“患者的事儿不用在意。
对了,晚上吃饭了么?”
“没…”
方晓犹豫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
“走,出去吃口打卤面。
省城不比东莲,要是在东莲,我请你吃烤肉,萉垟老店。
丁老板都是去长南进的肉,新鲜的很。”
罗浩笑呵呵的絮叨着。
“老孟,吃了么?”
“没呢。”
“走,换衣服一起吃口。”
罗浩想了想,“手术记录明天早晨提醒我写。”
“好咧。”
三人换衣服下楼。
已经深秋时分,室外微凉。
“罗教授,您在协和的时候都吃什么?”
方晓有意讨好,随便找了一个话题。
“哈,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得分跟谁。
钱主任喜欢吃,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吃过很多驻京办。”
“???”
方晓一怔,驻京办?
这种冷僻的词汇很多年都没听人提起过了。
“方主任不知道?”
“知道一点,但没吃过。”
“那有时间一定要试一试。”
罗浩一边走一边掰着手指头讲解,“南河驻京办,他家有点小贵,但菜品质量是在线的,在他家一定要点碗胡辣汤,还有羊肉烩面,感兴趣还可以试一下他们家的开封名菜,鲤鱼焙面。”
“我对吃不是很感兴趣,但鲤鱼焙面的味儿喷香,现在说起来还流口水。”
“别说,虽然我没吃过,但光是听您这么说我就开始流口水了。”
方晓凑趣,“还有么?”
罗浩微微一笑,方晓捧哏的自觉性比老孟强。
“肃甘驻京办,他家的手抓羊肉是所有驻京办里最好的。”
罗浩继续讲解,“我现在想起手抓肉,可不是内蒙,而是肃甘驻京办。
要是有兴致,肉串也能来点,但萉垟的肉串要比肃甘驻京办的好,渐渐也就忘了。”
“怎么形容呢,鲜嫩多汁吧。”
“对了,兰州牛肉面,也可以点一份。”
“啊?
不是说兰州牛肉面不发源于兰州么?”
方晓惊讶。
“对啊,但肃甘驻京办不甘心么,叫着我家大兰州的名字,凭啥我就不能做。
据说兰州拉面起源于南河省怀庆府,但在南河驻京办没见有兰州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