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63章 ,我们又近了一步,变数(求订阅!(1/3)

二姐抽查一事,李恒偷懒经常被打一事,把采访现场逗得大笑,气氛爆炸好。

女主持人问:「你几岁开始学会偷懒的?

」 李恒自嘲回答:「偷懒是刻在我骨子里的本能,记事起就会了。

不过躲到书房看书, 大概是二三年级开始的。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笑完,现场观众又被他的高级幽默感给逗笑了。

主持人算算:「那就是说,从八九岁起,你就开始看书,一直看到现在。

」 李恒回答:「对。

」 主持人问:「这些年一共看了多少本书?

」 李恒回答:「记不清,反正我老爸书房的书全被我祸害了一遍,有些有趣的,我甚至会去翻第二遍第三遍。

」 主持人惊讶:「那可是1000多本,全看完了?

」 李恒点头:「全看完了,我现在庐山村的书房也有1400多本藏书,也看了一半有多。

北听到这话,主持人呆住了!

现场一万多人全都给呆住了!

此时此刻,他们终于明白过来了,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李恒能成功?

为什么他小小年岁能写出四本佳作?

除了才情和超强天赋外,根源就出在这,出在这丰厚的积累。

过去好几秒,主持人才说:「你让我想起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就是1%的天赋和99% 的汗水。

你真的很了不起,在这个年岁能读完这么多本书,难怪你能取得巨大成功。

我想普通人,穷其一生也不会读这么多书。

」 众人很认可这话,缓过神的大家纷纷鼓起了掌。

偌大的相辉堂迎来了一波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

主持人问:「你在音乐上的成就,也是这样日积月累吗?

」 李恒点点头:「音乐主要靠灵感,我小时候经常跟邻居一大叔去山上放牛,他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吹拉弹唱都会,红白喜事都会请他撑场面。

而放牛嘛,把牛往山上一赶,其他时间就基本在玩了,只要牛不跑去别人家田地里吃菜吃庄稼就成。

因此时间多,我也跟着慢慢学会了笛子、二胡、唢呐等乐器。

」 主持人问:「几岁开始学的?

」 李恒回忆一番:「这个就更早了,五岁就开始上山了。

」 主持人错:「5岁?

没听错吧,5岁我想很多人还在想着怎么玩、想着怎么吃零食, 你就要放牛了?

」 李恒回答:「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在我们村里比较常见。

不过我偷偷告诉你把小孩子送去山里放牛的,基本上就是为了占点便宜。

我记得我第一次跟邻居大叔以及其他人上山时,邻居大叔对我妈半真半假大吼了一句:田润娥,你这算盘打到屁眼心心里面去了,这么小的孩子上山,我是既要帮你放牛, 还要帮你照顾孩子啊!

」 「哈哈哈—!

」 底下爆笑,又是一波掌声。

主持人也笑了,好奇问:「你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 李恒回答:「我妈说:你现在帮忙照顾下他,以后等你老了,他就会帮忙照顾你。

这话算是我们村的老传统了,一般年轻时候,大人照顾小孩居多。

等小孩长大了,那些大人也随着时间老了,然后上山放牛,老人基本就在山里找一块大石头坐着不动,都由我们去折腾。

算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农村人的朴素智慧。

」 大家听得感动,又是一波掌声。

这回连台上一众领导都自发热烈鼓起了掌,能从这只言片语里脑补出农村人的讨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以及那幅嬉笑怒骂的和谐场景。

主持人问:「所以你音乐才华就是从放牛积累的?

」 李恒点头:「差不多。

就像这张纯音乐专辑,就是我从库存中拿出来的。

」 主持人问:「不是一而就?

」 李恒摇头:「某个片段和一首曲子能靠灵感一而就,十首曲子我做不到。

」 主持人问:「现在这张纯音乐专辑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卖的非常火爆,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广受好评,中华儿女都为你骄傲。

我能不能问你一句,你用了多少库存?

」 这个问题大家都想知道,翘首以待,上万双眼晴一眨不眨盯着李恒。

李恒几乎没怎么犹豫,回答道:「不好讲,我很多记载片段没去认真整理。

要是再花时间整理的话,多的不敢保证,但再出一两张专辑是绰绰有余的。

」 「哇噢!

, 「我擦,这么牛逼!

」 「这是我偶像!

」 台下观众沸腾了,人比人气死人,什么叫天才?

这他妈的才是真正的天才啊!

主持人同大伙一样,听得热血澎湃,问:「我想大家都很乐意花钱去购买你的专辑, 什么时候再整理出一张来?

」 李恒摇了摇头:「不知道。

」 主持人急问:「这么大的事情不知道?

」 李恒如实回答:「我现在手头上的事很多,我的重心全放在下一本新书上,精力有限,没办法做到兼顾。

」 主持人敏锐问:「下一本新书?

你又有思路了?

」 李恒回答:「一直就有,在脑海中盘桓很多时日了。

只是很多细节需要查资料去填充,自前还没完全准备好,还无法动笔。

」 听到这,主持人叹口气,面对观众:「你们能体会我此时的心情吗,我都有点不想采访了,太牛了!

太厉害了!

太打击人了!

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犹如鸿沟,我感觉我这30多岁白活了。

」 观众一边大笑,一边感同身受。

不听不知道,一听细极思恐,李恒虽说非常努力,但其满腹才情才是成功的关键。

主持人问:「下本书什么时候开始写?

」 李恒回答:「目前还不好讲,要等准备好了再动笔。

」 主持人问:「新书是什么题材?

还写乡土文化吗?

」 李恒笑笑:「先容我卖个关子,保密一段时间。

」 主持人跟着笑,又问:「那你对下一本书有什么展望?

觉得能超过《白鹿原》吗?

」 李恒还是摇头:「故事梗概应该不错。

但真正能写出什么水平,要看我到时候的发挥。

」 主持人说:「你很谦逊。

」 李恒眨巴眼:「我也想豪言壮语呀,但我也怕被打脸。

老师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让师哥来庐山村传话:让我慎言慎行。

希望我不要自大自满,能保持平常心。

」 主持人看向巴老爷子,「巴老先生真的很用心了,您对李恒满意吗?

」 巴老先生笑着颌首,拿起桌上话筒回应:「非常满意,如今他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我这老头子。

」 「喔!

」 台下一片惊呼!

巴老先生是什么水平?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