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求订阅!)(2/3)
真是“敢”
,刚才大伙大气都不敢出,就是生怕打扰了其他人,生怕漏听了如此动人的旋律。
作为外交官在国外辗转过年的大姑子第一个开口: “难怪诗禾愿意耽误这么多时间去帮忙,这《故乡的原风景》充满了禅意,自性清净,超脱世俗,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话落,大姑子不等其他人说话,又喃喃自语补充一句:“我有预感,从今夜开始,它就是世界级的名曲。”
大姑子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在周家的话语权一向比较高。
她这种极高的评价,再度让屋内所有人看向李恒的目光变了变。
小姑子好奇:“这么纯净的音色,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这时周老爷子拿起茶杯喝口茶,缓缓开口:“最上之禅,从空出有,如莲花之清净不染,好一个出尘的故乡原风景。
回头你们帮我把这首曲子刻录下来,送我书房。”
说罢,周老爷子起身,背着双手欲要离开。
小姑子背后喊:“爸,你不看春晚了?”
周老爷子背身挥下手,低沉说:“不看了,今年的春晚已经满足。”
待老爷子离去,小姑子问周父:“大哥,爸是几个意思?”
周父沉吟片刻,讲:“可能是这首曲子勾起了他的一些往事。”
周母点头赞同:“爸爸以前在农村种过地耕过田,种植过农作物,这首曲子十分契合那种苍凉的环境,应该是思乡了,回忆起了小时候,触动比较大。”
屋内之人互相看看,最后一个二十四五的女人,也就周诗禾表姐打趣: “舅妈,你可真要小心这李恒拐走诗禾噢,刚才他们对视了5次,弄不好就会出现一场日久生情的戏码。”
这些周母早就察觉到了,笑着摇头,“不用担心,我打听过这李恒的情况,有对象,且对象还比较优秀。”
“这样呀,那可能是我想多了。”
表姐的思想也相对比较保守,既然李恒有对象了,那自是不会再往那方面延伸。
接下来几个节目,小姑子看得索然无味,感叹道:“我终于明白爸爸为什么说已经满足。
确实,有《故乡的原风景》珠玉在前,后面感觉纯属凑数一样。”
表姐说:“其实这些节目也不错的,只是李恒的曲子层次和意境太高,就显得后面的节目太过平庸了些。”
邵市邵东县,麦家。
麦冬一边喝酒一边看春晚,等到第6个节目时,他愣住了,到嘴边的酒也没喝,筷子停在空中,直勾勾望着电视里的李恒。
好半晌,他才转头问女儿:“这是你同学李恒?”
“嗯。”
麦穗嗯一声回答道:“是他。”
麦冬惊奇问:“刚才主持人说,他自创的曲子?
这么有才华?”
麦穗又嗯了一声。
旁边的麦母则更为关注后面的周诗禾和余淑恒:“这两个女的,好有感觉。”
麦穗笑笑,为他们介绍道:“钢琴前面的是周诗禾,我信里跟你们说过的。
右边那个拿小提琴的是余老师,教我们大学英语。”
麦穗的爷爷奶奶还不知道李恒是作家一事,麦穗奶奶问:“你们刚才在说什么?
这个男伢子是我们邵市的?”
“对啊,奶奶,他叫李恒,是我高中同学。”
麦穗耐心解释。
麦冬加一句:“也在复旦大学读书,和穗宝一个学校。”
麦穗奶奶眼睛不是太好使,听闻戴上老花镜,凑头瞧了好会说:“这男娃长相周正,生得好看,在相书中是个富贵相哟。”
麦冬和麦母对此深表赞同。
人家三天两头上报纸,人民日报更是赞其为“中国当代传奇作家”
,小小年纪就几十万身家,可不是个富贵相么?
昨天各大报纸还对《文化苦旅》的单行本发售情况做了盘算,据说已经卖出超过200万册,达到惊人的2010783册!
生意人出身的麦冬对钱财最是敏锐,立即算了算李恒能挣多少钱?
单价4元一本,报纸上报道版税是8%,结果得出的总数把他吓了一跳!
你猜多少来着?
足足64万三千!
这可是88年啊,好多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块,人家一本书就挣了大几十万!
保守估计,一个普通工薪者不吃不喝不休息,需要250年才能挣这么多。
一个普通家庭,天天当牛马,也需要几辈子。
真真是好大一笔钱!
财富都快赶上自己了!
麦冬两口子对家产心里门清,现金加上仓库积压的货物、再加上两个小工厂,总体价值在90多万。
而这60多万还只是人家李恒的一部分钱财,上一本《活着》听说也有十多万进账,两本书还陆陆续续在挣钱,挣大钱,可谓是日进斗金。
每每这时候,麦冬就感慨万千,还是读书好哇!
还是文化人来钱快!
演奏开始了,先是钢琴声,接着小提琴加入,当陶笛响起时,刚刚还思绪纷飞的麦冬立马进入沉寂状态,同父母、妻子女儿一样,当起了最忠实的听众。
这就是神级曲子的感染力!
这就是《故乡的原风景》!
愉悦的4分40秒以后,麦穗爷爷深吸口老旱烟,噘吧噘吧老迈牙口说: “我虽然听不太懂,但我觉得好听,感觉回到了十多岁的时候。
穗宝,有时间请你同学来家里做客,爷爷做好吃的接待他。”
不等女儿回话,麦冬苦笑道:“老头,你就死了这份心吧啊,人家身份是这一名!
可没时间来我们邵东这种鸟地方。”
麦冬说“这一名”
的时候,向自己老父亲竖起大拇指!
这是当地习俗里,乡里人对夸赞的最高指标。
麦家奶奶看着儿子大拇指,“你不是说这人和穗宝是同学?
是耍得好的朋友嘛,难道身份高了就瞧不起旧朋友了,拉架子不来?”
麦家奶奶不是本地人,是蜀都人,在部队和老头子结识的,一起参加过解放战争,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后面战争结束就跟着转业回了邵市。
虽然在部队职位算不上高,转业回来也是以养身体为主,但好歹也是功勋获得者啊,一路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一身傲骨,哪管你名人不名人?
麦母知道婆婆性子比较烈,赶忙劝慰:“不是拉架子不来,人家很多事,忙得很,过年不一定有时间。”
就在家里四位长辈争论架子身份时,麦穗从音乐世界中逐渐回过神来,柔柔地说: “奶奶,等有时间了,我邀请他来家里耍,到时候你和爷爷可得做好吃的。
他嘴馋得很,应该喜欢你们做的饭菜。”
闻言,四位长辈齐刷刷瞧了过来。
麦冬伸长脖子:“有把握?”
麦穗沉吟一会说:“不敢百分百打包票。
但我们玩得还算好,我邀请的话,应该不会拒绝的。
只是时间得放到暑假。”
麦母有些高兴:“真的?”
麦穗嗯一声,轻轻点了点头。
麦冬夫妻有着生意人的豪迈,平素最是热情好客了,当即说:“那要是他同意了,就打个电话回来,我去接你们。”
麦穗说好。
近距离望着一天比一天美丽动人的女儿,麦母突然说了一句:“可惜了,人家李恒有对象。”
有些话一听就懂,麦冬也打量一番女儿,随后说: “前两天在邵阳聚会喝酒的时候,据前镇的老同学讲,陈家的大女儿今年回来了,还在李家住了几晚。
这可是当地的大新闻。”
麦母问:“聚会?
谁组织的?”
麦冬说:“挖金的那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