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16章 人类之福(1/2)

大部分情况跟乔喻沟通其实是个很顺畅的过程。因为乔喻大部分时候是讲道理的。

只要聪明人讲道理,并不需要郑希文浪费太多口舌,两人很快就能找到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并直接达成共识。

当然人不可能总是讲道理的。这个时候就有点麻烦。而且越聪明的人往往又越固执。

这种时候往往没什么道理可讲。

好在郑希文已经习惯了偶尔喜欢耍耍小性子的乔喻打交道。

帮亲不帮理这种事情他是做不到的。但可以直接把这种不太重要且麻烦的话题略过去。

只要讲些乔喻感兴趣的事情,基本上就能糊弄过去。

「跟你说个事,你上回说的,西大变革州应该培养出几个先锋人物,人选已经有了。

要不要了解一下?」

「哦?这么快?这才多久,就已经有人选了?多少个?」

「初步已经筛选出了30多人,我现在就把资料给你调出来?」

「行!」乔喻答应的很爽快,然后让出了他的电脑。

现在燕北大学大多数教授都已经用上了太极电脑,乔喻自然也不例外。

不止是因为技术方面自主可控,更重要的是迭代了这么几年之后,性能已经远远超过经典电子计算机。

现在包括英特尔、英伟达跟之前依托于这两家的各大电子厂已经过的很难了。

除了那些经济落后地区外,已经几乎没了市场。尤其是低端产品。

之前的高端产品,还是有地方能要的,价格却提不起来。跟之前预料中一样,随着太极系列电脑产量的增加,成本摊薄一直在不停的降价。

如果经典电子计算机的高端产品无法在价格上跟太极系列电脑拉开差距,人家干嘛要还用电子计算机?

毕竟太极电脑一个显示器就能顶四个显示器,而且全息虚拟屏幕技术这些年已经愈发进步了,副屏幕的分辨率已经开始直追2K屏。

再加上现在新出的游戏跟应用都已经支持全息的副屏分屏展示,尤其是游戏,各大企业针对全息的副屏功能做了许多让玩家狂喜的适配。

起码在个人电脑层面,经典电子计算机已经毫无竞争力。至于企业端就更不用说了。

单纯只比算力的话,太极系列本就比经典电子计算机要强。加上微软的通力配合,现阶段经典电子计算机能干的事,量子模拟计算机都能干。

那些经典电子计算机做起来很麻烦的事情,量子模拟计算机也能手拿把掐。

哪怕在英特尔、英伟达本就具备统治力的核心区域西大,经典电子计算机也已经无法跟量子模拟计算机直接竞争。

尤其是金融行业。

现在服务器如果还不选择量子模拟计算机不止连交易安全都没办法保证,就连最基础的数据安全都很玄乎。

ToB、ToC、ToG三重业务都被抢得快没饭碗了,自然只能将目光放到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众所周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意很难维持高利润。

毕竟这些地方富的人是真富,这些人肯定不会用落后的产品。穷的人是真穷,消费最注重的就是性价比。恨不得一分钱能产生一块钱的价值。

所以还要跟从华夏、欧美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竞争。由奢入俭难。

习惯了高利润的企业现在去抢这三瓜两枣的会有多不适应是可以预见的。

但如果不理会这些市场,就意味着完全没了生意根本没有了腾挪的空间。

结果就是几家原本不可一世的公司都已经在破产的边缘徘徊。

当然也有已经破产重组的。比如曾经的必须要股东才有优先购买权的阿斯麦。因为无法维持利润直接破产了。

这个世界虽然还需要高端光刻机,但却无法为这些高端光刻机开出高昂的价格。结果自然已经注定了。这一过程伴随着金融领域无数的财富凭空蒸发。

或者不应该说蒸发,而应该用转移来形容才对。有人破产自然就有人赚钱,这个世界总是在维持看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改变在养喻看来就是变革的基础。

尤其是在西大。

其实郑希文是不太希望乔喻介入这种事情的,虽然有很多建议都是他提出来的。

但怎么说呢,从理智上来说,郑希文其实跟袁老跟田导的想法一样,希望乔喻能把精力多放在解决数学问题上,而不是天天在这里琢磨人。

这种程度的天才开始琢磨人往往可能发展成很麻烦的事情。

好在现在这种情况还无所谓。乔喻现在还在琢磨西边那些人,这就挺好的。

上面的意思也是让乔喻这方面尽量还是多琢磨西边那点事儿,别琢磨东边。

让乔喻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科学研究上其实也不止是袁老跟田言真的想法。

人嘛,都是有私心的。

有些人想要乔喻多搞点科学应用,就像天基防御系统跟量子模拟计算机这类能够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

两位老人想法则更纯粹,单纯希望乔喻能在理论数学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即便这些数论知识普及到应用可能是不知道多少年之后的事情。

朝闻道,夕死可矣。尤其是数学作为一门人们为了理解自然生造出的学科,其实还有很多最基础的未解之谜。

这里的谜题并不单指那些未解的世界级难题。还包括最基础的理论。比如当代数学的局限性。

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来说就是:任何一致的形式系统都存在无法证明或证伪的命题。

以及许多提出来就觉得烧脑的系统。对于数学中无穷的概念来说,是否也可以分大小?

比如康托尔提出的连续统假设,实数集的大小是否是最小的不可数无穷?

数学中很多东西想要证明或者证伪其实还受限于逻辑跟基础理论的局限性。

尤其是数学虽然并不需要直接反应自然,但却需要去解释自然的情况下。

越是天才绝艳的人,越希望有人能掀开那片迷雾,让人能窥见揭开了基本规律的真实。

老人们自己是没那个能力,自然就把希望放到了年轻一代的身上,尤其是乔喻这样的年轻一代。

但很可惜,现在乔喻却满脑子都在琢磨怎么让西大更加热闹起来。

而郑希文的工作则是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服务好乔喻,也有要兼顾其他那些大人物们的想法。

众所周知这种事情很难做。一个搞不好就是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但几年下来郑希文已经游刃有余。不说所有人都对他有好感,但起码所有人都对他没多大意见,这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

此时他已经在乔喻的个人电脑上,直接把初步筛选出的三十七个人的资料都调了出来。

说是三十七个人,不如说三十七个家庭。

他们的家庭成员,每月收入,社交信息,都清晰的列在了资料里。

其实这些东西并没有刻意去收集。因为这些人全部都在华夏的基建企业内任职。

而且如果做人物侧写,会发现他们的经历也惊人的相似。

大都有着一技之长,但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过得很困难。

但在西大三州跟华夏合作的大基建展开之后,他们大都能接受在大工地里的生活。并从小工做起,进入到正式员工的行列。

孩子入读的学校也大都是全新的校区。在里面接受教育的还有去西大那边务工的华夏人子女,所以也聘请了许多的华夏老师。

教学模式甚至比华夏还激进,真就是完全摒弃了快乐教育。虽然有素质教育的内容,

但不多,主打一个童年别想太快乐。

比如很多学校甚至小学六年级就开始要上晚自习。更是堂而皇之的针对学生的成绩跟学习能力,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班级。

第一梯次的创新班,到第二梯次的竞赛班,第三梯次的火箭班,第四梯次的普通班还有排在最末尾的车尾班,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而且不同等级的班级待遇完全不一样。

比如从小学开始中午提供完全免费的营养餐,但每天吃饭都是要按照顺序来的,先是创新班吃然后轮到竞赛班.

等到优等生全部吃完之后才轮到普通班跟车尾班,从小就开始培养那种学习竞争意识。

甚至校规中允许教师对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进行有限体罚教育,包括但不限于打手板,

蹲马步,跟跑圈·

主打一个矫枉必须过正。

至于家长不满、抗议?

简单,直接退学换学校就行了。反正主打快乐教育模式的学校城市里肯定还有。无非是没有免费餐食跟免费教材而已被选中的这三十七个人除了他们本身能适应这种变化之外,他们的孩子大都在学校也表现的不错,最差也能混到火箭班里。而且他们都主动要求加入组织非常有培养潜力。

当然类似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只能说被选出的这三十七人是最有代表性的。

乔喻颇有兴趣的翻开着这些资料,很快就从中挑出了一份。

「这个理查德·约翰挺有意思的。而且他的大儿子竟然还能上创新班,很有潜力啊!

我觉得他比较适合挑出来做宣传。」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