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039章 拔钉(2/2)

他们将这些画面转化为纯粹情绪,通过愿脉播撒。

世界忽然“活”了过来。

诗人写下“雨滴在窗上走迷宫”的句子;画家用颤抖的笔触描绘母亲老去的手;作曲家创作出一首《凌晨四点的厨房》,仅由冰箱嗡鸣与热水壶沸腾构成,却让千万人泪流满面。

第六问终结于一场无声的展览。展厅中央只有一面镜子,墙上写着:

> **当你看不见自己的美,如何看见世界的光?**

第七问,最为残酷。

一场模拟实验在全球展开:AI生成虚拟世界,参与者被告知“这是未来一百年的真实记录”。画面中,共感者逐渐掌控社会,情感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不合群者被隔离,理性思考被视为“冷血”,异议者被集体排斥……最终,世界陷入另一种极权??以爱之名的压迫。

许多人动摇了。

“难道共情也会变成暴政?”

阿梨站了出来。她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没有煽情,没有控诉,只讲了一个故事:

“十年前,我母亲说我该有选择冷漠的权利。她说得对。每个人都该有权利。但我也有我的权利??那就是,无论她如何选择,我都不会停止爱她。”

她顿了顿,望向镜头:“共情不是控制,而是理解。不是要求别人必须善良,而是我自己,不愿成为恶的一部分。”

话音落下,全球共感者同时释放能力,不是影响他人,而是**暴露自我**??

他们向所有人展示内心的挣扎:恐惧、嫉妒、愤怒、怀疑……原来他们并非完人,只是选择了在破碎中依然前行。

第七字“悯”点亮。

第八问悄然而至。

这一次,考验的是“恒心”。

愿力效应开始衰减。第十碑光雨频率降低,共感者能力减弱,社会善意回归常态。媒体再度响起“光已逝去”的论调。

许多人失望离去。

但更多人留下来。

他们在社区建立“心灵驿站”,定期举办倾听之夜;学校开设“共感课”,教孩子识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监狱引入共情训练,暴力再犯率下降百分之六十。

叶辰看着这一切,终于露出笑容。

“这才是真正的胜利??不是奇迹永存,而是平凡中坚持。”

最后一问,在一个普通清晨降临。

天空毫无征兆地变得透明,第十碑缓缓下降,悬停于焚神谷上空。碑面九字合一,化作一个古老的符号:**归**。

所有共感者齐聚碑下,包括那三位沉睡多年的孩子,竟在同一刻睁眼苏醒。

碑文浮现:

> **最后一问:当一切归于寂静,你是否仍愿点燃那一盏灯?**

没有人回答。

因为答案早已写在十年间的每一次搀扶、每一滴泪水、每一句“我在这里”。

阿梨仰望着碑,轻声说:“我们不是终点,是起点。”

她抬起手,指尖凝聚一点微光,如同十年前那只漂向溪流的纸船。

风起,花瓣纷飞。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