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90章 七月(1/2)

谈完生意后,邵裕便准备走了。

临离开之前,他发现这个名叫临河浮屠的寺庙居然拉了整整一牛车的佛经回来。

他默然无语。

这些佛经用了多少纸?

他一时数不清了。

另外,佛经肯定是用雕版印刷的,这说明有匠人刻了佛经的木版,已经可以反复印刷了,这意味着佛法的传播。

没想到啊,佛经居然慢慢成了纸张的重要需求。

父亲命人在宜阳研究墨水,后来少府接力,前后捣鼓了很多年,才弄出一种勉强令人满意的墨,最后却便宜了印刷佛经。

广陵这城市也有意思,北地很多地方还在抄书,并没见到雕版印刷,但广陵这座被大梁收取没几年的城市却有了,不愧是江淮重镇。

出得寺庙之后,邵裕又静静看了下临河浮屠。

那几个豪商多半还留在里面商谈怎么开邸舍、怎么运马。

为了钱,儿子病死都是小事…… 邵裕忽然想起父亲酒后与他谈货殖之事,说买卖双方完成交易后,暗地里互骂对方“傻逼”

,然后喜滋滋带着货物离开,那便是一桩好买卖。

他当时问“傻逼”

何意,父亲却清醒了过来,顾左右而言他了。

广陵这帮傻逼!

皮子我直接去海滩上捕猎就能得到,或者出西安平,去带方郡甚至是高句丽附庸的东沃沮,都可以轻松得到,不费什么事,却能换你好多铁质农具、书本笔墨、瓷器首饰、蔗糖茶叶等等。

当然,对方可能也在骂自己傻逼,居然用马匹、毛皮、珍珠、药材、海货换这些“不值钱”

的玩意。

这大抵就是父亲说的“好买卖”

吧。

邵裕在广陵待到了七月初七,遇到了南下的糜氏族人后,向他们借了一笔钱,于广陵采买了不少茶叶、瓷器、葛衫、金银器、首饰之类他以前不太肯买的奢侈之物。

茶叶、瓷器可赏赐给部落酋豪,以安其心。

葛衫、金银器可赏赐给跟着他的中原士人,他们不容易,也不一定看得上这些赏赐,但作为主君,他不能一点表示没有。

至于那些精巧的首饰嘛,自然是送给妻妾们的了,她们更不容易,心中可能还有怨气。

采买好的货物交由糜氏族人带回东海。

八月时,他们家会有一支商队北上平州做买卖,届时可送至襄平。

邵裕其实劝过他们走蓬莱渡海,但糜家人有些害怕,便算了。

最后,他又托糜家人想想办法在广陵或者江南招募一些会操舟的船工。

对这一条他没抱太大希望,故没给出指标,只给了较为丰厚的条件:一人赐绢十匹,若拖家带口去辽东,另给田百亩。

反正能募几个是几个,不强求。

一个募不到也不要紧,大不了回去培养土人,让他们慢慢学会操舟。

做完这一切后,他于七月中返回了合肥。

当地还是老样子,不过春小麦却日益接近成熟了。

他稍稍巡视了一圈,发现田间的麦子、杂草“交相辉映”

,愈发明显了。

这帮鲜卑真傻逼!

他没多做耽搁,很快便搭乘合肥度支校尉张钦运输江南赋税(钱帛,非粮食)的船只返回了汴梁。

****** “殿下,你可算回来了。”

汴梁建国门大街集贤坊燕王府内,王友裴满迎了过来。

他身后还跟着王师索绥。

从姓氏就可以看出,索绥出身凉州,是燕王府第二任王师了,不过他和太子太师宋纤一样,喜欢待在家里写书,不太管事,邵裕也不以为意,就当养着一个闲人了,不意今日也来了。

邵裕朝二人行了一礼,然后将二人带到书房,落座后问道:“何事?”

裴满刚从辽东赶来,闻言说道:“宇文夫人传讯,说逸豆归被人当面指摘,与可朱浑氏交恶,双方各自回到部落,兴许已经打起来了。”

邵裕听后却松了一口气,多大事啊。

“无妨,先静观其变。”

他摆了摆手,道:“慕容仁可有动静?”

“还算老实,未曾听闻。”

裴满说道。

“高句丽呢?”

“听闻在重建王都。”

邵裕忍不住笑了一声,高钊母妻尽失,都城还被抢掠一空,几乎烧成白地。

至于国中户口,死伤、亡散、遭掠的有十余万,够他励精图治好些年了。

“四五月间可有陨霜?”

邵裕又问道。

“五月有过小霜,无有大碍。”

“那就好。”

邵裕点了点头,复问:“那些部落俘众呢?”

“宇文夫人管得好着呢。”

裴满一脸惊叹:“处事公道,众皆信服。

山上、滨海草场又多,完全够吃的,今岁添了不少牲畜。”

“孤一会写份条陈,你带回去吧,顺带把他新募的兵士、新买的货品一并带回。

落雪前应能抵达平郭、旅顺,路上别耽搁就行。”

邵裕说道。

裴满应了一声,然后欲言又止。

“说吧,什么事。”

邵裕说道。

“臣来此间,乃受王府僚属所托,殿下都于何处?”

裴满问道。

邵裕顿时明白了。

其实不是问他将都城设在何处,而是拐着弯问当初天子答应的营建王都之事还做不做数了。

另外,天子似乎还答应了发一大批工匠去辽东,也没着落呢。

“先把这一季的粮食稳稳收下再说。”

邵裕说道:“尤其是黑麦,今岁如何了?”

“三县各种二十亩,皆小心呵护着。

此物不怕陨霜,却是奇了。”

提到黑麦,裴满也有些兴奋,立刻说道。

“秋收后拣选一下种子在三县各种二十亩越冬黑麦。”

邵裕吩咐道:“明年开春后,再拣选新地,春种百二十亩。”

“是。”

裴满应了一声,然后又苦着脸说道:“殿下秋天不回吗?”

“不一定。”

邵裕叹了口气,道:“还得再看。”

裴满若有所悟,便不再多说了。

邵裕又看向索绥,起身行了一礼,道:“索公先前一直居于汴梁,却不知可愿去辽东?”

索绥沉默了一会,道:“臣承蒙大王垂青,得备顾问,常怀兢惕。

然臣反复思之辽东地处边塞,事务繁巨,尤重军旅、边政、抚夷诸务。

臣所长者,不过经史章句,拘守旧文,于边务实务实少历练……”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