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08章 好处(2/2)

王衍疑惑地看了他一眼。

邵勋一看有戏,顿时笑道:“譬如《种麻子》一书就很好嘛。

朝廷若有什么工匠,可否调拨一些来豫州?

反正他们现在也闲着无事……”

“铁匠还是很忙的。”

王衍说道:“从早到晚,炉火不息,为你等打制器械。

你可知一副铁铠有多麻烦?

若非老夫亲眼所见,绝难相信,竟要三四十人花费大半年的工夫,才能制出一领铁铠……”

“铁匠不行,其他匠人总行吧?”

邵勋说道。

他现在主要解决辖区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

铁匠、商人、学者之类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一般需要农产品大量剩余才能大面积供养。

所谓工业革命,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农业革命。

有铁匠固然好,没铁匠的话,其他的如织染匠人或者其他什么工匠也可以,最好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

“此事老夫回去找人议一议。”

王衍一听,这个条件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那就一言为定了。”

邵勋大喜道。

古代的技术传播是非常缓慢的,甚至掌握技术的人压根没打算传播出去。

就像何曾吃的开花馒头一样,微不足道的饮食技术,却搞得神神秘秘,只在少数世家大族间流传,太离谱了。

这次得好好从朝廷掏一掏,为豫兖二州的百姓谋福利。

他们现在非常信赖自己,愿意为自己拼杀,当然要回馈他们了。

“豫兖二州现在如何了?”

看到邵勋那样,王衍也起了好奇之心,问道。

“兖州不怎么样,豫州还成。”

邵勋说道:“今年熬到秋收,我打算让人种冬小麦了。”

王衍轻轻点头。

在司州推广冬小麦,曾经是他的一大政绩,为他挣得了许多声望,他对此物非常有好感。

邵勋治豫州数年,当地局势已经渐渐平稳了。

尤其是去年的高平之战,大败刘汉中护军靳准。

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想来,这场胜利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今年匈奴大概是不会南下豫兖二州了,这就是高平之战最大的战果。

而匈奴不南下,邵勋就有了喘息之机,以至于他胆子越来越大,居然起了种冬小麦的念头,不怕匈奴人再次集结数万骑,从黄河冰面上汹涌南下,将他的庄稼完全毁掉。

如果这事让他弄成了,明年五月夏收,缺粮的窘境会大大缓解,然后接着种地…… 以河南的禀赋,到了那时候,百姓怕不是要有余粮,正所谓“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

,即便有兖州拖累,至少不会大面积饥荒了。

真真不得了!

能打胜仗,就能填饱肚子,现实真是教育人啊。

“回去后,老夫调拨五千匹布绢给你,没有多的了。

天子还准备给新安之战的有功之臣发赏呢。”

王衍说道。

“王弥若龟缩不出,新安赢不了。”

邵勋说道:“朝廷还不如招抚他呢。”

“招抚过,没成。”

王衍叹道。

叹完,又指了指大河上下,问道:“可有把握守住?”

“匈奴人还没本事拿下南城、中城。

筑北城的时候,兴许会有大战,但不是这会。”

邵勋说道:“现在夜间偷袭之事都少了,八九月间,中城就能粗粗筑完,南城大概要十月底了。”

说实话,他都不想待在河渚这边了,实在无聊。

有这功夫,不如回兖州看看孩子,或者到许昌巡视一下田间地头。

“有伱在,我便放心了。”

王衍说道:“新安之战,你有何看法?”

“朝廷和王弥在打呆仗,没什么可说的。”

邵勋说道:“听闻凉州兵久戍思归?

让他们打完这仗再走吧。

骁骑军、凉州骑军抽调出来,伏于退路之上。

若禁军溃败,骑军杀出,兴许还能捞些斩获。

至不济,亦可让禁军安然撤回洛阳。”

“我信你。”

王衍对邵勋在军事上的建策从来都是无脑信任的。

“这边好好守,老夫今晚就走。

河阳三城若成功筑起,便是君之大功。”

王衍说道:“届时总督司州战事,水到渠成,切记。”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