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2章 全“民”支持(1/2)
陆晔、江虨二人坐在房间内,看着窗外的荷塘。
今天没下雨,算是难得的晴天,但还是很难受。
陆晔年纪大了,已近归途,对这天气倒是能够忍受,但江虨这种相对年轻之人就各种烦躁不安了。
天气热,心火也旺,看着墙壁上直往下淌的水珠,感觉自己身上也是一层汗。
他从小在江南长大,但对每年五六月间这种几乎让人身上长蘑菇的天气依然难以适应。
周遭潮湿闷热,墙壁水珠不断,早上换的干爽的衣服一会就吸满了汗水…… “陆公,都督他——”
江虨站起身,想要出去走动走动。
“坐下。”
陆晔睁开眼睛,道:“恐怕难以走出都督府了。”
“什么?”
江虨一惊,失声道:“为何?”
陆晔叹了口气,道:“你的心思都花在哪儿了?
方才入府之时老夫就觉得不对了,可周遭军众林立,已然难以退走,诸葛道明怕是反了。”
江虨下意识倒退一步,先用狐疑的目光看了陆晔一眼,又冲到门口,却见院内、拱门内外站满了军士。
“这……”
江虨瞪大了眼睛,喃喃道:“方才文豹还亲自上茶来着。”
陆晔再叹一声,懒得多看他一眼。
有本事知道诸葛道明二女儿的名字,却观察不到形势的变化江思玄的那点小聪明全花在女人身上了。
“陆公,我们会怎样?”
江虨又坐了回去,急切道。
“大不了一死而已。”
陆晔说道:“老夫今年七十三岁了,已然活够本。”
江虨脸色一苦,他感觉陆晔的话里隐约带着点揶揄的意思。
“使君和我都不在署,荆州会怎样?”
江虨又问道。
陆晔闻言,居然认真思考了一下,道:“武昌、夏口本有一万五千锐卒,这几年诸葛道明又新募五千人,大加整训。
两月前他连换二十七名军校,大概已将荆州世兵控制了个七七八八。
至于水师,大抵差不多吧。”
“至于诸郡,那就要看太守们的本意了。
若忠于朝廷,兴许会举兵相抗。
急着从贼的,就跟诸葛道明走了。”
“各地豪族、蛮酋,老夫估摸着左右为难,最终会默认事实。”
“哎呀!”
江虨急得一拍大腿,道:“陆公怎么就不防着他呢?”
“他是都督,找我商议军事,天经地义,你还能次次不来?”
陆晔无奈道。
江虨看了他一眼,道:“陆公好像并不着急?”
“急如何?
不急又如何?”
陆晔说道:“时局若此,非人力所能挽回。
奈何!
奈何!”
江虨垂头丧气,不再问了。
到了这会,他实在没心思惦记诸葛家的女人了,脑子乱糟糟的,茫然无措。
而此时武昌的大街小巷内,已然响起了整齐的脚步声。
顶盔掼甲的军士次第冲进了刺史府、太守府、县衙及其他各个官署、府库。
呵斥声、咒骂声及兵刃交击声此起彼伏,但都没持续太久,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抵抗最激烈的是城内的一处军营,那是刺史陆晔帐下的二千兵马。
带队的军官下令封锁大门,据营固守。
同时遣人爬上墙头,大喊道:“尔等这是为何?
莫不成造反了?”
“诸位兄弟,我等也是奉命行事。
都是当兵吃饭的,何必打生打死?
出降算了。”
外头有人大声回应道。
“陆使君已被扣押,尔等失了上官,谁来给你们发钱粮?
出来吧,若冥顽不灵,我们就不客气了。”
“天下大势已定,还看不清吗?
我等与梁人鏖兵多年都放下仇怨了,你等切勿自误。”
“与他废话作甚?
取了其头颅以为军功,难道不好吗?”
喊叫声此起彼伏,让军营内的两千人战战兢兢,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外面的人劝降不果,很快便失去了耐心,双方好一场混战,从白天打到黑夜,直到荆州兵取来湿漉漉的柴禾,引燃后产生浓烟,熏得军营内的众人咳嗽声不断,这才终于了结。
屯驻在城外的三千郡兵也在五月初五投降了。
主要原因是他们也不想打了,再加上太守江虨被软禁,一番僵持之后,次第打开营门,缴械投降。
城内官员没什么好多说的。
大部分人愿意降顺,甚至包括部分来自江州、扬州的官员,少数忠于晋廷的自有人帮他们体面。
改朝换代,从来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至于选择是对是错,自有后人来评价。
五月初八,沈氏部曲进占巴陵,此郡成为继武昌后第二个降顺的荆州属郡。
五月初十,长沙郡归正。
十一日,建兴、零陵归正…… 至五月下旬,消息散播开来后,整个荆州唯武陵、桂阳、衡阳三郡未降。
五月二十二日,诸葛恢令荆州诸郡征集兵马,围攻此三郡…… ****** 五月十五日的时候,邵勋收到了诸葛恢归正的消息。
“信使们天天跑来跑去,甚是辛苦,你该去汴梁了。”
司马脩袆躺在榻上,轻声劝道。
邵勋在窗口煎着药。
药罐咕咚咕咚冒着水汽散发着浓烈刺鼻的味道。
他浑不在意只看着火候,听到司马脩袆的话后,说道:“王夷甫虽好大言,本事一般,但他有一点好,会用人。
国事不值得我忧心,我只担心你。”
司马脩袆偏过头去,久久没有说话。
阎氏、李氏一对姑嫂悄悄抬起头,看向邵勋。
李氏年纪小,双眼水润,有些感动。
阎氏则暗啐一口。
这人有些话张口就来,且神情诚恳,仿佛肺腑之言。
他说这些话时大概连自己都骗过去了。
“你就惯会哄人。
一个个高门贵女,被你甜言蜜语哄得七荤八素。
心甘情愿为你生儿育女不说,还把别人拉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