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406章 孙氏(1/2)

八月十四,天灸厌疾日,桓思已经到了建邺。

带过来三百多匹马,其实主要被当地次一级的士人、土豪买走了,至少桓思向金注、金收兄弟兜售马匹的时候,两人没什么兴趣,不过还是过来看了看,各买了一匹较为神骏的马。

孙陵、孙熙兄弟也来了,各自挑了数匹。

他俩也不缺马毕竟可以从关西弄一些过来,也就是看辽马稀奇,与关西马品相不同,所以买几匹图个新鲜罢了。

孙陵总共买了五匹,全是弟弟孙熙出的钱。

没说的,兄弟俩好着呢。

以前弟弟不成器,当兄长的照拂他,而今弟弟发财了,给兄长买马又算得了什么?

桓思也听说过孙熙这个人,只知道他现在主要研究道理,家里办了三个作坊,一沤麻造纸,一鞣皮制革,一制肥皂。

听闻他将造纸作坊给了二兄孙陵,皮革作坊的钱大部分送回洛阳孙府,给父兄弟妹们花销。

自己只留了一个肥皂作坊,经营起来不是很上心,赚来的钱也主要供他“挥霍”

了。

孙陵对这个弟弟非常满意,唯一不高兴的就是他至今孑然一身。

便是当了道士,也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啊,这都二十一岁了,愁死人。

不过孙熙未娶妻也有别的原因。

这厮小时候名声就不好来江南后虽然闯出了偌大的名声,但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想找个门当户对的没那么容易,更别说孙熙这厮已经有一个七岁大的孩子了。

实在不行,大概只能找个江南本地士人家的女子了——而今南北通婚的现象并不普遍,北人、吴人习惯各自嫁娶,得慢慢物色。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孙陵这么一番倒苦水,桓思却留意上了,我妹妹多啊!

广陵桓氏一介商贾,能攀上孙梁州家简直祖坟冒青烟。

不过现在不是谈这个的时候,他笑道:“孙录事多虑了,令弟乃天工院学士,名满天下,娶妻还不简单?

若再弄出些名堂,天子怕是又要将令弟请去洛阳讲道了。”

本来只是随口一说,不料孙陵却点了点头,道:“吾弟近日钻研道理,确有所得。

你听说过肥皂么?”

“自是听闻过,家里买了不少。

女眷爱洁,每日离不得此物。”

桓思说道。

“而今所售肥皂多为软皂,吾弟弄出了一种硬皂,效用不减。”

孙陵说道:“君闯南走北,熟悉商事,却不知此物可有销路?”

“怎么弄的……”

桓思下意识问道。

“烧海藻得到的。”

孙陵还没说,孙熙却在一旁满不在乎地说了出来。

孙陵只能苦笑,旋即想了想,弟弟已经将弄出“藻碱”

的文章发往天工院,算算时间已经录入辑文刊印了,便没再说什么。

桓思则大为惊讶。

他知道“草碱”

是烧草木得到的,且如今基本试出了烧哪些草木能得到更多草碱,但还能烧海藻?

再一细想,似乎合情合理。

孙熙什么没烧过?

连上好的麻布都烧过,烧海藻怎么了?

但有一说一,收集被海浪冲上岸的海藻未必有多容易了,肯定花了不少钱的。

大概也只有这类有钱的“疯子”

,才能这般肆意挥霍吧。

桓思想了许多,就没想过为什么烧海藻得到的碱不一样,还要特意冠以“藻碱”

之名。

“应能行销各处。”

桓思给出了确定的答案道:“如果能送进宫中,让后妃使用此物,则声名大噪,供不应求。”

“此物若传开。”

孙熙自信满满地说道:“天子一定会夸赞我。”

桓思笑着附和。

孙陵则无奈地看了眼弟弟,道:“下次别把家里门板烧了就行。”

孙熙则不屑地摇了摇头:“门板是榆木做的,烧了只能得到草碱。

兄长你不辨物性,不通道理,还是不要贻笑大方了。”

孙陵语塞,却不便责备弟弟,因为三弟真给他划拉了不少好处,因为他家的造纸作坊用了草碱,纸张更白,更容易卖出高价。

甚至连协助父亲打理家业的长兄都要无言以对,因为他用了三弟制皮作坊的钱。

唉,得给三弟物色个强势一点的妻子,好好管着他。

孙家到了如今这个地步,真没必要再出名了,安心在江南发财便是。

“马都卖光了吗?”

他转而看向桓思,问道。

“基本都被人定下了,最后二十匹给了卞氏。”

桓思回道。

“他家确实要马。”

孙陵笑道:“近日有不少人去了新安垦荒,与土人大打出手。

卞家在新安的地是最多的,没有马怕是不行。

而有了马——”

说到这里,孙陵自傲一笑:“只要是军中待过的老卒,一马、一甲、一弓、一槊在手,无不利。”

桓思心下不以为然。

新安那片山窝子,平地不多的,便是弓马娴熟的骑士去了,能发挥作用的场合也不多。

但他不得不承认,一旦卞家能养二十甲骑,在和土人大规模械斗,敌方阵脚不稳的时候冲出去,会让整场战斗轻松许多,等于是减少了自家的伤亡。

江南人不多,少死一个都是赚的。

如果能抓获大批俘虏的话,那就更赚了。

所以,买马不会亏的,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争水抢地,都需要此物。

唯一的顾虑就是价钱太贵了,这就需要更多的人贩卖更多的马过来了。

“辽东那边可有什么好玩的?”

孙熙突然出声问道。

“辽东多山,山上河流众多,乃至湖泊遍地,故高句丽人于山上筑城,并无水源匮乏之忧。”

桓思说道:“燕王治辽东,亦喜筑山城,其王都岫岩便位于山中。”

“其地性温凉,南三县与幽州天气相差无几,故利五谷、六畜……”

孙熙听得津津有味,孙陵却没甚兴趣,只看着不远处的农田。

他家今年种的还是粟麦,搞的还是北地流行的两年三熟制。

但明年他打算突破一下,尝试种植水稻,摸索下适合江南的种植模式。

另外,庄园周围的空地还很多,可以进行第二轮垦荒了。

就目前而言,他的这个庄园计有庄客四百家,田百余顷。

虽说江南风物好,五谷易丰登,但除去庄客啖食,结余不算太多,而今积攒了两年,园中有些积蓄,今年入冬后就可以组织庄客清理污莱,开挖沟渠。

西边新搬来了泰山羊氏一支数十口,随行庄客不下五百家,且带了不少财货,一来就去城里买粮。

如果可能的话,与他家一起动手,修一个小型陂池出来,所蓄之水两家均分。

第三件事便是帮三弟打理下庄园。

他家在句容,本有五十余顷田,这么多年都没垦荒过——周围空地确实不多,但也不是没有,纯粹就是老三懒了,或者不感兴趣。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