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61章 合理战术: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1/2)

“致人而不致于人!

此间道理,虽从军多年之兵家子,亦不能善加领会,时常忘记。”

十月二十五日,杨口大营内,陶侃倒背着双手,花白的胡须在河风中飘飘荡荡。

长史周抚、司马王愆期跟在身后。

今天风有些大,脚下虽然是巨舟大舰,依然不太稳当,不过二人早就习惯了,行走起来如履平地。

“从大略来说,我今已为邵贼所致。”

陶侃说道:“襄阳救不救?

不救,坐视其吞我精兵强将、名城大邑。

救,则彼必然百般阻挠,乃至趁机杀伤。”

王愆期听了有些惊讶,问道:“明公,难道邵贼至今还未攻襄阳?”

陶侃仰首望天道:“纵已围攻,仍未下也。

建邺君臣远在数千里之外,不知兵危战凶,致有此事。”

周抚、王愆期相顾无言。

作为幕府长史、司马,他们当然知道陶荆州其实是不愿意守襄阳的。

原因也很简单,多年征战,早就疲敝不堪,且离夏口、江陵太远,不如迁民南下,以实江夏、江陵户口,作长久计。

这就是陶侃事前的想法,奈何朝廷不许,反倒运来大批资粮、器械,严令不许放弃襄阳。

于是乎,他也只能在这个前提下,制定作战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用襄阳消耗敌军的兵力、锐气,现在看来好像不太可能了,陶侃居然二度萌生放弃襄阳的念头。

当然,对陶侃的这种想法,两人意见不一。

周抚觉得可以,不如只派少量兵士监视,一有不对即行南撤,退至东吴故都武昌。

王愆期则觉得应该守,即便当地已经打得民不聊生,快坚持不下去了。

襄阳是江夏、江陵的屏障。

襄阳存在着,这两地就能过太平日子,襄阳不存在,两地就要进入战时状态了,日子比较难过。

但他们都不是做决定的人,没用。

“明公,难道邵贼是拿襄阳吊着我大军?”

周抚快走两步,跟到陶侃身后,问道。

“未必如此。”

陶侃说道:“打仗哪有一定成规?

邵贼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他一开始就是奔着襄阳来的,只不过襄阳城高池深,守军亦不下万人,难以猝拔罢了。

且其兵来去如风,攻城乃最下乘的打法。

不如放出去,看看能不能歼敌。”

“致人而不致于人……他若攻城,便致于我。

不攻城,则我为其所致。”

“这是大面上的。

再说说临阵对敌,此番宋夏便为贼所致。

我军长于何处,敌军短于何处,他本是知道的,但利令智昏,兵败身死。”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邵贼尽起大军南下,其实占了天时。”

说到这里,陶侃转过身来,看向周抚、王愆期。

周、王二人尽皆苦笑。

这个“天时”

说的不仅仅是天气,更多指代建邺的新老交替,人心动荡。

人心一动荡,就有可能有人投敌,比如江夏李氏。

李充的投敌十分麻烦,导致江夏郡城落入贼手。

另外,这两天有谣言传播,说中庐蒯恒接受了邵贼襄阳太守的任命,反了!

如果此事为真,那么这也是人心动荡的一个反应。

当然,邵贼也挑了个相对不错的季节,于深秋、入冬时分南下。

这时节当然是有疫病的,但不如夏天严重,对北人来说,可谓救命之时。

“地利其不占之。”

陶侃说道:“荆州用兵,水师为要,越往南越需要水师,地利在我。

人和——”

陶侃摇头苦笑:“荆襄豪族首鼠两端,人和已不尽在我手。”

“天时地利人和,我只占地地利和半个人和,邵贼据有天时和半个人和,此仗,难矣。”

被陶侃这么一分析,周抚、王愆期二人相顾失色。

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为何陶荆州不愿守襄阳了。

越往南,地利越明显,人越坚定抗邵。

越往北,水师优势越小,人越发首鼠两端。

古人已将军争之要说得清清楚楚,奈何建邺胡乱指挥。

不过——或许也怪不得他们啊。

新君登基,上来就舍弃重镇,面上略微须不好看。

“明公,还要救襄阳吗?”

周抚忍不住问道。

“先整顿一番。”

陶侃沉默片刻,说道:“能救就救一把,看看能不能把人撤出来。”

这算救吗?

周抚、王愆期面面相觑。

“朝廷若追责……”

周抚迟疑道。

“存人失地还是存地失人,朝廷总要做出选择的,哪有存地又存人的好事?”

陶侃叹道:“邵贼号称‘八十万兵’,固多虚言也,而我只能号称‘十万兵’,以十万对八十万,胜算几何?

不如南撤,把精兵强将留存下来,依托水师,能抗得一二。”

“今只有长江能挡八十万兵。

若强要说有无取胜之机老夫不敢说一定没有,但决计不在襄阳。”

“明公,胜机在何处?”

王愆期听得入神,遂问道。

陶侃没有明说,只道:“致人而不致于人天时地利人和,已道尽矣。”

说罢,便转身离开,声音还远远飘来:“让陈修撤兵。

汝南没甚意思邵贼完全不为所动。”

王愆期下意识应了一声,眼神之中颇多茫然。

周抚则暗中寻思,到最后怕是还要按照最初的方略打,朝命可违乎?

****** 当窦勤带着宋夏的人头返回鄀县时,守军士气大跌。

黄彪趁机组织大军围攻,黑矟左营一锤定音,攻破城池。

此城攻克后,再无人阻止他们截断沔水了。

其实,也就宋夏当初没再往前走走。

如果抵达鄀县附近,看到梁军在河中下木桩的企图,一定会明白他们的作战意图:他们就是想先吃掉襄阳,稳稳拿下,然后再图其他。

陶侃对安陆易手的判断其实是正确的,那就是一个意外,临时抽调兵马接管,暂时也没有南下的意图。

东路军之外,西路军轻取上黄、沶乡,主力渡过沶水,往漳水方向挺进。

两路大军消息传回的时候,邵慎正在城南岘山外转悠。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