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来都来了,就别走了(1/2)
河会城西北来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总数不下万人,身后的山谷中,还跟着不少车辆、牛马羊等牲畜。
前锋数百骑看到河会城后,远远停了下来。
片刻之后,又有千余骑上前,领头一人名叫秃发推斤,长得膀大腰圆,满脸横肉,兜马转了一圈后,跃下马背。
他先看了下河畔长势良好的牧草,又看了看城池附近今年新种下的粟米,沉默不语。
老实说,他们之前放牧的湟水流域也不比这边差多少,但他就是觉得不行,挖空心思想往东边去。
与他一般想法的人其实很多。
哪怕西边有些牧场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牧草长势非常好,他们也想东迁。
先去金城,再至广武,复至武威。
这个过程或许要等机会,或许要花费数十年,但他们乐意。
到了武威后,有的人就满足了,不再走了。
有的人则仍不满足,想着继续往东走,前往关中的安定、略阳、南安、扶风等郡。
当地其实也有部落,那些部落也想往东,比如当年姚弋仲就带着数万人东行,从南安一路跑到了扶风。
而扶风的屠各匈奴呢?
他们去了更东边的新平、北地。
向东走是一股潮流,人人都想接触更先进的文明,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个过程从后汉年间就开始了,一个个部落放弃自家的牧地,不要了,东迁。
然后他们遗弃的地盘被西边来的部落占据,过一阵子这个部落也走了,继续让给下一家。
整个过程持续到现在这便是北方胡人数量逐年递增的重要原因:他们不但自己繁衍人口,还有新鲜血液补充。
秃发推斤也想东迁。
他们现在在湟水两岸放牧,同时附庸了西平郡内的不少部落,实力颇为可观。
秃发推斤的梦想就是占据氐羌窦氏的河会城。
他曾经有过机会。
在那会,窦涛被张轨扶持,当上了金城太守,然后不断蚕食游家的势力,渐渐在逆水河谷一带取得了优势。
秃发推斤本以为窦涛过上好日子了,就看不上河会城了,会把这片让出来。
可谁成想,窦涛占据逆水河谷,成为广武郡三县最大的豪族,同时把势力延伸至金城、榆中之后,依然不放弃河会城,而是大力经营,把核心部落放在这一块,且牧且耕,反复驱逐向此渗透的秃发鲜卑。
想到这里,秃发推斤就不由得啐了一口,自言自语道:“窦涛这么贪,过上好日子就把门关死,活该有此下场。”
说话间,西南边又来一支人马,人数同样十分庞大,充塞整个河谷,根本看不出有多少人。
秃发推斤遣人一问,原来是乞伏部的人过来了。
这是一个大部落。
秃发树机能叛乱前,乞伏部不如秃发部。
秃发树机能之乱被平定后,乞伏部已经超越了他们。
该部在陇西郡西部、晋兴郡一带放牧,分布较广,本身也比较松散,名义上接受枹罕护军辛晏的管理。
此番攻伐武威张氏,乞伏部也接到了命令,只不过召集人手需要时间,于是晚了旬日才出发。
秃发推斤看到这些人后,心下一紧。
同为鲜卑,他能不知道乞伏氏的想法?
晋兴郡是比较差的,汉人都没几个,乞伏部要么东进陇西,然后往天水方向挤,要么干脆北上金城,向武威方向靠。
说白了,他俩是竞争对手。
今窦涛已死,部众四散而逃,河会城交给谁是个问题。
秃发推斤冷哼一声,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他要去面见大晋朝的官员了,没功夫搭理乞伏部的人。
****** 四月十五,温峤抵达河会城后的第二天,金正就来了。
南路统帅一来,按理说温峤就该回去了,但他还不能走,得忍着牙痛继续干着。
金正负责军事仗,他负责政治仗,如此而已。
不过,有时候他也会为金正提供一点建议。
“清塞城守军本在观望,辛宣一败,此千人遂附董广。”
温峤指着案几上的地图,说道:“辛晏率部北上,又败,死伤千余人。
以此观之,凉州岭南、岭北之兵战力不一,武威兵或强一些,枹罕兵要弱上三分。”
金正听完,嗤笑一声,道:“使君不懂打仗,休要乱说。
两支部伍,今天我赢你,明天你赢我,本就寻常。
甲赢了乙,乙赢了丙,就觉得甲比丙强,我看要吃大亏。
士气、体力、地形乃至疫病、天气,都可能左右胜负。
强兵一定就能打赢弱兵的话,那天底下还用打仗么?
比一比会操不就是了?”
被金正这么毫不留情地数落,温峤一点不生气,只笑道:“我非起于行伍,你说了算。”
世上有两种统帅。
一种是温峤这种,自小学兼文武,经书、兵书都读,一旦当统帅,不会从底层做起,而是直接空降,然后依靠拉拢的人才甚至家兵家将控制部队,指挥作战。
另外一种就是从小兵做起,所谓“起于行伍”
是也,一步步爬到顶峰,金正、王雀儿、侯飞虎、李重、张硕等辈皆是如此。
两种统帅不一定谁强谁弱,主要还是看人。
但有一点,前者肯定不如后者熟悉军队,金正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温峤还是很欣赏金正的,虽然这厮老怼他。
金正身上锐气十足,性格狂傲不羁,像是一把出鞘的利剑,一个不好就会割伤自己。
如果金正是温峤的部将,他觉得只会有限使用此人,并且千方百计防着,实在不行干脆杀了了事。
但这不妨碍他欣赏此人,因此即便金正屡屡出言不逊,他也不会真的生气。
“靳准这厮,刚刚传来军报,已击破扬烈将军宋辑,俘斩三千余人。”
金正见温峤不和他斗嘴,便觉得没甚意思,于是谈起了正事:“他这一路,倒是赚了便宜,我担心他抢先进武威。”
“宋辑有多少人?
部众来自何处?”
温峤敏锐地问起了细节。
“有姑臧派出的兵马,还有鲜卑之众。”
金正说完,将军报递给温峤。
温峤仔细看了看,道:“应是他沿途收拢的。
昔年张轨大破鲜卑,此为其立威之战,降者十余万人。
这些鲜卑多半都是秃发树机能降众后裔,或许还有多年前依附乞伏氏,但没跟着他们南迁至陇西、晋兴的一些部落。”
“管他哪里人。”
金正冷笑一声,道:“乞伏氏、秃发氏的人我也看了,器械还不如姚弋仲部,更别说匈奴、羯人了。
此辈亦无多少忠心,吃了败仗后,恐怕会降者如云。”
温峤听后,想了一想,道:“靳准得胜,对大局是有益的。
其部沿着祁连北麓疾进,一路收降部落、坞堡,很快便能抄至仓松、洪池之间,董广必然不能久守。”
金正没有反驳。
武威郡虽大,但其实从姑臧向东一直到黄河,基本没什么县乡,以游牧部落为主,即卢水胡、鲜卑及其他不知名杂胡的牧地。
而在祁连山北麓,因为有着高山融水,以及部分季节性河流,存在一些农垦区,以坞堡、庄园为主要形式。
靳准部渡河之后就是沿着祁连山北麓进兵。
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直接抄截洪池岭敌军后路,就看靳准愿不愿意了。
“靳准来得这么快,王雀儿部却始终不见踪影,我看这仗没他什么事了。”
金正突然感慨了一声。
王雀儿当上单于大都护,当时惹得多少人羡慕?
但在平城那个地方,很难施展本事啊,现在看来是亏了,除非邵师另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