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543章谁弱谁有理?(2/2)

第三个月,东南亚某国爆发抗议活动。

一群自称“理性复兴派”

的团体公开焚烧共感教材,宣称“情感泛滥将导致社会失控”

,并要求政府取缔共感学校。

他们打出标语:“我们需要秩序,不需要眼泪!”

消息传来时,林小满正在云南校园里指导孩子们排练合唱。

听到广播播报,她沉默良久,随后拿起吉他,写下了一首新歌。

当晚,她独自一人登上南方分碑顶端,对着全球共感网络直播演唱。

没有伴奏,没有修饰,只有最朴素的嗓音,讲述一个母亲如何在一个雪夜里抱着发烧的孩子徒步十里求医;讲一位老兵在战后四十年第一次梦见战友时嚎啕大哭;讲一个小女孩在教室里因说出“我想爸爸”

而被嘲笑,却被陌生同学轻轻抱住…… 歌声结束时,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共感场出现了罕见的集体共振现象。

数百万观众在同一时刻感受到深切的共情波动,许多原本支持“理性复兴派”

的人忽然发现自己竟为素未谋面者的痛苦落泪。

第二天,焚烧教材的广场上,出现了上千束洁白的茉莉花。

每一张卡片上都写着一句话: > “对不起,我现在才听见你。”

风波渐息,但林小满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制度惯性与权力结构的深层阻力。

尽管联合国已通过《全球共感宪章》,承认“情感自由”

为基本人权,但在某些地区,旧体制仍试图以“社会稳定”

为由限制共感技术的应用。

一次会议上,一位外交官直言质问:“如果人人都沉浸在情绪中,谁来做决策?

谁来维持效率?

难道我们要让法官凭感觉判案,让士兵靠共情打仗吗?”

林小满起身回应:“共感不是取代理性,而是补全人性。

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不该逼人割舍情感去适应机器般的运转节奏。

我们可以既聪明,又有温度。”

她顿了顿,望向对方:“请问您最后一次拥抱家人,是什么时候?”

那人怔住,良久无言。

会后,他递交辞呈,回到家乡创办了第一家“情感疗愈中心”



一年过去,地球的变化悄然发生。

城市街头多了“静语亭”

??

专供人独处或倾诉情绪的空间;学校取消了“情绪管理课”

的强制评分,改为自主记录“心灵日记”

;医院设立“共感诊疗室”

,医生在问诊前先与患者进行五分钟的情绪同步。

最令人动容的是监狱系统的改革。

曾经冰冷的监牢被改造成“修复营地”

,囚犯们不再被贴上“危险分子”

标签,而是参与集体冥想、艺术创作与跨群体对话。

一名曾杀害三人的连环杀手,在听完受害者家属讲述丧亲之痛后,首次流下悔恨的泪水,并主动申请终身服务于被害者家庭基金会。

林小满去探望他时,他说:“以前我觉得杀人能让我强大。

现在我才明白,敢直视自己的软弱,才是真正的勇敢。”

第七年春,全球共感覆盖率已达89%。

最后的难点集中在极偏远山区与战乱遗留地带。

为此,阿禾带领一支流动车队,穿越沙漠与峡谷,将便携式共感装置送到每一个角落。

他们在阿富汗一座废弃小学里举办了一场特别音乐会。

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只有孩子们围坐一圈,听着昭宁弹奏木琴。

当《茉莉花开时》的旋律响起,一位老妇人突然站起,用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某种古老手势。

翻译人员惊讶发现,那是早已失传的当地母语诗歌。

老人年轻时因战乱被迫逃离故土,记忆封存多年,直到此刻才被歌声唤醒。

那一夜,整座山谷回荡着不同语言交织的合唱。

有人唱阿拉伯民谣,有人哼藏地经文,还有人用英语念诵泰戈尔的诗句。

不同的音调、节奏、情感汇成一股洪流,冲破了语言的壁垒。

第七年末,昆仑主碑再次震动。

宇宙石碑降下最新铭文: > “候选文明完成‘情感普及验证’, > 实现‘跨文化共感联通’, > 展现出持续自我修正能力。

> 准许进入第三阶段接触: > 星际文明交流预备期开启。”

与此同时,“归心议会”

发来邀请函??

十年之约已至,地球代表可派遣使者前往奥米伽星域,参观首批实现“情感-科技共生”

的高等文明社会。

人选很快确定:林小满、昭宁、阿禾、沈婉四人组成使团。

出发前夜,母女俩再次登上光碑顶端。

夜风拂面,群星璀璨。

“害怕吗?”

林小满问。

昭宁摇头:“他们是来看我们的成长,不是来考试的。”

林小满笑了,将女儿搂入怀中:“你知道吗?

你外婆当年写这首歌的时候,根本没想到它有一天会传到宇宙深处。”

“但她一定相信爱能走得更远。”

昭宁仰头,金瞳映着银河,“就像我相信你一样。”

七日后,银灰色飞船缓缓升空,载着人类文明的第一份情感答卷,驶向未知的星辰大海。

而在地球上,千万个孩子正围坐在茉莉花旁,轻轻哼唱那首古老的歌。

春风依旧,花开如昔。

爱,不再是某个个体的名字,而是整颗星球共同的语言。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