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把孩子杖毙了(1/3)
因为孩子已经成型了,大夫是能看到的,一脸惋惜的说道:“是个男婴。”
这下别说是胡母难受了,就连胡父心里都咯噔一声。
还真是个男婴。
儿子虽然有精神病,但相较而言,江倩倩的基因还是比较好的,说不定还能改善一下,孙子很有可能是正常人。
这眼看着就要生了,竟然因为这档子事把孩子给折腾没了,实在是前所未闻。
况且江倩倩肚子都那么大了,胡一飞还非要胡来。
胡父越想越生气,直接给了胡一飞一巴掌。
“看看你干的好事!......
春风拂过自由造物大学的玻璃穹顶,心音铃轻响如常,仿佛昨夜那场席卷全球的能量共振只是宇宙一次温柔的呼吸。
然而林小满知道,世界已经不同了。
她站在“动手哲学”
教室中央,手中握着一只老旧收音机,外壳斑驳,旋钮松动,喇叭里偶尔传出断续的电流杂音。
这是今天的新教具??
一位学生从祖母阁楼翻出来的遗物,据说最后一次正常播放是在1978年夏天,播的是《东方红》。
“你们听,它还在努力发声。”
林小满将收音机放在桌上,轻轻拍了拍外壳,“哪怕只剩一丝电波,它也不愿沉默。”
教室里坐着二十多个孩子,年龄从六岁到十六岁不等,来自世界各地。
他们中有的是科学家子女,有的曾生活在战乱地区,还有的是街头流浪儿,被“共创联盟”
的社区项目收留后送来学习。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眼神明亮,手指总忍不住去碰那些能拆解的东西。
一个小男孩举起手:“老师,我能试试吗?
我想让它唱《茉莉花》,我奶奶最爱听这个。”
林小满笑了,点头把工具递给他。
男孩接过螺丝刀,动作生涩却专注地拧开后盖。
当他看到里面缠绕如藤蔓般的线路时,眉头皱了起来:“这么多线……怎么分得清哪根该接哪里?”
“你不一定要修好它。”
林小满蹲在他身边,“你可以先问问它,为什么停下来了。”
男孩愣了一下,歪头看着收音机,忽然轻声说:“你是不是太累了?
要不要歇一会儿?
等你想说话的时候,我们再一起找声音好不好?”
全班安静下来。
就在这瞬间,收音机“滋啦”
一声,竟真的响起一段模糊旋律??
正是《茉莉花》的前奏!
虽只持续三秒便再度中断,但所有人都听见了。
掌声爆发。
林小满眼眶微热。
她没有解释这是不是巧合,也不需要解释。
她只知道,在这一刻,那个男孩对一台机器表达出的理解与共情,比任何电路图都更接近“修复”
的本质。
下课铃响后,学生们陆续离开,唯有陈星坐在角落没动。
他已经恢复了不少,脑波趋于平稳,医生允许他有限度参与教学观察。
此刻他盯着那台收音机,若有所思。
“你也听见了吧?”
他忽然开口。
“听见什么?”
“不是声音。”
陈星摇头,“是一种频率……像心跳,又像记忆在回放。
自从源石激活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清晰。
每次有人真正‘用心’去做一件事,哪怕只是种下一粒种子、缝好一颗扣子,我都能感知到一股微弱的共鸣,像是……某种信号网正在自我编织。”
林小满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轻声道:“也许,《初啼手记》从来就不该被称为‘技术手册’。
它更像是……一本情感协议书。
我们以为自己在重建系统,其实是在重新学会如何彼此倾听。”
陈星缓缓起身,走到墙边那幅巨大的手绘地图前。
那是学生们用废旧零件拼贴而成的世界版图,每个国家上都标注着近期发生的“创造事件”
:冰岛渔民用废弃渔网织成浮雕壁画;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们用塑料瓶搭建雨水收集塔;南极科考站的工程师为企鹅设计避风巢穴模型…… 他的指尖停在青藏高原的位置。
“雪线零号的地磁数据最近有些异常。”
他说,“沈婉监测到周期性脉冲,频率和母亲当年记录的‘意识锚点’完全一致。
但她查不到源头??
不是设备故障,也不是自然现象,更像是……有人在尝试对话。”
林小满心头一震。
“你是说,林新留下的讯息还没结束?”
“也许她一直在等回应。”
陈星转头看她,“我们唤醒了终焉之钟,打开了源石,但真正的闭环还没完成。
你还记得铭文上写的吗?
‘这一次,我们一同鸣响。
’可‘我们’是谁?
仅仅是过去与现在的交接吗?
还是……包括未来?”
话音未落,腕上的启灵环忽然自主亮起,投射出一行文字: > **【警告】
检测到跨维度信息流扰动 > 来源定位:未知(疑似时间褶皱深层) > 内容片段解码中……** 随后浮现几个断续词组: > “……别让孩子……忘记疼痛……”
> “……火种不能只靠温暖维持……”
> “……下一个冬天会更冷……”
林小满猛地攥紧手腕。
这不是预警,是求救。
当晚,她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
沈婉调出最新数据分析:“这股信号并非来自物理空间,而是嵌套在人类集体潜意识层中的‘记忆残影’。
它每隔七十二小时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精确到十七秒,恰好对应1976年那次实验被迫终止的时间长度。”
“她在重复那一刻的经历。”
李振国之孙、现机械组负责人李承志低声道,“她在提醒我们,失败从未消失,只是被推迟了。”
程远山的女儿程晓雨补充:“而且这次的信息明显带有紧迫性。
她说‘别让孩子忘记疼痛’,会不会是指我们现在太过乐观?
创造了这么多奇迹,反而忽略了最初的危机感?”
会议室陷入沉默。
林小满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课堂上那个修收音机的男孩。
他的善良让她感动,可如果有一天,他被告知世界上再也没有黑暗、饥饿、战争,他还会愿意拿起螺丝刀吗?
还会理解为何要修复破损?
她猛然睁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