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七章 民贵君轻(1/2)

民贵君轻的思想这是先圣孟子所提出来的,陈博以此论高下之分。

杨慎正准备再说什么的时候被杨秉的一个眼神就制止了,若是论辩经,自己这个长子乃是状元出身。

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在他的眼里谈经义之辩乃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两人之间辩论的不是道理而是学问的高深,这不是所要的结果。

杨慎也不是那种轻易冲动的人,若不是涉及到己父,他处理的办法都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从来不会与人起正面冲突,如当初王川有意寻衅的时候,他有意的将王川往一个陷阱里跳,就体现了阴狠手段。

要知道他仅仅是通过当下的形式,就猜测出那西北之地乃是龙潭虎穴。

也知道王川定然会忍不住他的有意激怒,被他牵着鼻子走。

所以父亲的一个眼神示意就站在原处不言语,在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出一点少年人的浮躁。

而陈博有些蹙眉道:“少年人竟然如此老成,太过世故也不好!”

他喜欢与至真至诚的人交朋友,少年老成也就意味着年轻轻轻地就心机城府极深,一般家世显赫的士族人家的子弟会是如此。

所以他并不喜与这样的人打交道,而杨慎也只是回以微笑。

杨秉笑吟吟的说:“这孩子就是心思重,率性随心一点就好了!”

他也仅仅是嘴上如此说说而已,他不会去干预自己孩子的人生,除非他真的做错了他才会去纠正。

若只是人生的不同活法走上的不同道路他便不会去管,如果他喜欢做官他不会去认为自己孩子功利之心重。

只要做一个好官这便是德行了,和做官并不关联。

若是喜欢游山玩水,喜好诗词歌赋他也不会去觉得他这是玩物丧志,他并不觉得沉溺于自然之乐有错。

阴谋算计是术而德行就是道,有道无术不可因为有德行操守的官员也未必是一个好官。

有时候一个清官对自己德行要求很高的官员,带来的危害比起一个贪官危害更甚。

因为他将自己对于德行的要求,也强加到了百姓的身上。

所以也需要有才能方才能够治理一方,而仅仅才能过关而没有德行,那就是盘剥百姓的贪官了。

杨秉当初在绥德县为官之时,在他的心里根本没有皇权不下乡的道理,以至于使得绥德县上下吏治一清。

再也没有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官吏存在了。

修水利,治农桑,建学教化方才有了如今的西北绥德县。

西北六路的百姓也因此多少受到了绥德县的影响,都对他感恩戴德。

在汴京你会听见一些茶坊酒肆勾栏之中,听见一些读书人士子大谈国家政事,甚至讨论哪个相公无能庸碌。

但是你若是在绥德县里,有人在议论杨秉说起坏话,恐怕会激起民愤的,这样的事情官府都不会去管。

因为如今的官吏体系,乃是杨秉当年一手促成的。

不管是记挂着当年的恩情,还是如今已经身居高位,于公于理,于情于私他们都会积极维护杨秉的形象。

所以在方寿的心目之中,杨秉杨相公的地位和身份是特殊的。

他想要说出来可是又不能说出来,所以他只是在一旁轻声说了句:“留在地方只是让一地百姓造福,可是能够进入汴京就能够为天下百姓而造福,这就像是医师说的那样治病还需治根本,正本清源才是最为重要的!”

毕竟是出自绥德学宫,说起话来也是有理有据。

虽然农学子弟被一些读书人讥讽为庄稼里的学问,但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只会种田。

可以引用孙思邈《大医习业》中的一句话,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观事则不能默然而识之。

农学之重乃是社稷之中,怎么可不读书呢?

不读书学子怎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做为何这么做的原因?

陈博只是因自小经历的事情,还有因为世俗而觉得厌倦的一个人。

他并非是对所有的官员都抱有抵触情绪,对于好官他依旧会保持着尊重。

他没有说话而是看向杨秉,目光平静的说道:“那这位相公,您是否还记得当初那处贫瘠的县郡?”

于汴京相比大宋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说得上是贫瘠,杨秉直视对方的目光颔首:“自然记得!”

方寿的神情都变得有些激动了,毕竟他便是绥德县之人,当初的父母官并没有忘记他们。

他也是忍不住激动的说道:“百姓也不会忘记相公的!”

“服田力穑,勤劳农桑,乃是崇本之术。”

杨秉说完这番话便转身离开了,倒不是含怒离开而是他觉得想说的和该说的都说完了。

陈博口中呢喃着这句话,他知道话的其出处在哪里不外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道。

他所觉得惊讶的是面前的这位真的认为农学乃是国之根本,有这样的想法方才是真正的好官。

而留在原地的方寿和陈博,在原地待了许久方才回过神来。

对着那离开的背影作揖行礼,过路的行人只觉得奇怪,毕竟这路边摊的商铺哪里有什么“文人雅士”会在这里。

有些人暗道这些人真是附庸风雅,真的要整读书人那一套怎么不去酒楼茶肆。

陈博并不是一个呆子,他询问起身边的方寿道:“方兄,你可是知道这位身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方寿也是一幅无可奈何的模样道:“陈兄,你可真是久居深山不知世事啊!”

“在地方有显着政绩,而且调回了朝廷之中身居高位,还能够这般年轻的恐怕大宋也只有那一人了吧!”

见到陈博还是一幅茫然的样子,方寿方才叹了一口气说:“那自然是杨相公了,绥德学宫便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杨秉如今不是三旬,不过这一句老人家也不过是表达尊重而已。

经方寿这么一说他便知晓了,方寿自然不能直呼其名不过却已经说的十分明了了。

他这才一幅醒悟过来的样子,在江南地区他曾听起百姓说起过,只知道有这么一位好官,不过随着农试的出现,方才对于这位了解更加深刻。

“便是那位将朝廷税收统一名目,丈量土地使得那些士绅豪右放出了大量田地的杨青天?”

方寿有些疑惑,问道:“杨青天从何说起?”

陈博笑着说:“原来方兄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啊!”

他随之娓娓道来,原来江南地区乃是鱼米之乡,田产连阡陌肥沃的土壤使得当地十分的富庶。

可同样的士绅隐田就更加众多了,而杨秉依旧是以同理将在唐州有政绩的知县孙集派往了江南。

而且安排了朝中的改革官员为其站台,他心里明白江南地区那些人扎根深重,一个根基不稳的知县是无法震慑住当地的那些人。

所以江南掀起了一场流血事件,在将近十数人皆定罪后,以谋逆之罪抄家收没田产方才震慑其他人。

虽然唐州已经有所先例,可人毕竟存在侥幸心理,想要让他们割让利益怎么可能?

而孙集是一个十分聪明而且喜欢揣摩上意的人,无论何人夸赞他,他都保持十分清醒的状态。

将所有的功劳都推到杨秉的身上,称自己不过是奉命行事。

他不好名在在乎实际的利益,所以江南地区的百姓都将杨秉称为杨青天,因为他们认为乃是杨青天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陈博所行之处都听到其名声,原本的他只当是欺名盗世之人,可是在真正的了解后方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这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策,也对这位人们口口相传的“杨青天”记在了心里。

陈博也不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运道,不仅仅能够在汴京亲眼看见真人,而且还能够得到其指点。

从对方的那一番话也能够知道绝对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而是真正的好官。

他也突然笑了起来,明白了为什么方寿会如何替其说话了。

……

王质虽然在高丽地位尊崇,但是他不过是一个有些名声,和父母疼爱的皇子而已并没有继承储君位置的可能。

原本的他觉得做一个闲散的皇室之人,胜过坐在那个位置之上。

因为皇位之上需要面对两班大臣的注视,需要抵挡所有人的阴谋算计,会真正的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甚至连太子都需要抵挡,那可是身边的至亲之人。

在高丽他们关上了门,自然是不承认大宋和辽国给他安上了一个王的名头,在他们谦卑的外表之下。

有一个骄傲的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和他们平起平坐,在这里他们也是称孤道寡。

王质同自己同父同母的兄长王亨,两人之间关系就像是一个不受宠的孩子对一个受宠孩子的嫉妒。

王亨乃是皇太子,被父亲所忌惮,因为身为皇太子就是明面上的继承人,许多的大臣都提前站队。

要知道高丽和中原在文化上是十分相近的,皇帝想要废太子可没有那么容易。

这也是许多皇帝不轻易立太子的缘故,所以面对自己有势力的太子,这位高丽王对儿子态度自然不好。

而王亨对王质的态度自然也不好,认为自己这个弟弟抢了他的所有疼爱。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