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66章 这才是唐诗该有的气质……(1/2)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文卷第166章:这才是唐诗该有的气质……“哪一位?凡哥,您又来逗我们玩了。”

“凡哥,都说冷门诗人了,我们哪里知道,您讲谁我们就听谁。”

众人哭笑不得。

那有啥办法。

他们又不是史官世家出身,更没有考古手段以及观星之术……哪里知道这世间这么多的秘辛。

对此,陈凡便说道:“行,那我就再说一位比之李商隐还更为冷门的一位诗人。”

打开快手,陈凡再一次开始直播。

此时。

一众直播间内一众粉丝纷纷进场。

陈凡说道:“这位诗人姓杜,至于名字……暂时我就不说,我就先将他称之为小杜吧。小杜呢,与李商隐处于同一个时代的诗人。比之李商隐,小杜混得稍微好一些。因为小杜出身名门,祖父曾经当过宰相,所以自小家学也很不错,他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才华。并且,他还很喜欢兵法类的书籍。”

“小杜呢,23岁的时候进京考试。当时,是一位叫做崔郾的主持这一次考试。此时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一头毛驴来看热闹。崔郾看到吴武陵也来了,一时非常高兴,连忙迎接。吴武陵就说,我老了,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不过呢,最近我听说一位很有才学的贤士,所以想向你推荐一下。然后,他就说,前些时候听到很多人都在讨论一篇文章,我走进去一看,这篇文章叫做《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得好,我念给你听。”

“一翻朗诵,崔郾也觉得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

于是吴武陵就说,像这样的有才之士,你应该亲点他为状元。

崔郾有一些犹豫,就说,状元被别人给预定走了。

然后吴武陵就说,那怎么说也要第二名。

崔郾又说,第二名也被别人给预订,不但第二名,甚至后面第三名,第四名……他全都被预订了。

最后,没办法,吴武陵就说,最差最差,你应该点第五名。

因为吴武陵影响很大,加之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好,所以最后,崔郾就将写出《阿房宫赋》的人定为第五名。”

“而这一篇写出《阿房宫赋》的作者,就是小杜。”

小杜不是陈凡给他取的外号,前世真一大堆人叫他小杜。

此时。

陈凡将这个故事只是一讲出,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兴趣:“凡哥,阿房宫赋,这写的是什么?”

“阿房宫啊,据说是秦王所修建的一个宫殿。这篇文章,写的就是阿房宫的散文。”

“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吴武陵想崔郾亲点小杜为状元,各位想想,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凡哥,您不要告诉我比起当年苏轼考试时写的文章还要牛逼吧。”

“不说牛逼,至少,应该不相上下。”

“我草……凡哥,我最为喜欢的就是苏仙啊,您这位小杜真这么有才学?”

“那我也学吴武陵一样,念一念这首《阿房宫赋》。”

说着,陈凡念了起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是的。

又是一篇前世录入教科书的经典散文。

不需要陈凡怎么解释。

大家只是一听,便已明白,这篇阿房宫赋的魅力。

甚至。

因为此前接受了《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之余,众人的审美评价也变得更为有品味。

要是一般的散文,当真还入不得他们的法眼。

但这一篇《阿房宫赋》,那就例外了。

不说其他。

光是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你便明白这篇散文的不凡。

光这一句,一下子就将整个的阿房宫给介绍了出来。

该文章气势之雄浑,当真不是一般的文章所能相比的。

而再到后面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你更是感慨阿房宫的气势。

“果然是状元之才。”

“嗯,如此水平,如果拿当时苏轼科考之时的水平来说,当真比不上这位小杜。”

“是的,只有后面苏仙被贬黄州之后,才能与之匹敌。”

众人一时叹为观止。

另一边。

有一些此前没有听课的粉丝,却是无比激动的问道:“兄弟们,这位小杜是谁,我怎么不认识啊?”

“没事,我们也不认识,他就是一个冷门诗人。”

“这还冷门诗人?”

“对对对,人家真是冷门诗人。”

“那个……好吧。”

众人憋住笑。

一瞬间,他们似乎一下子体会到了陈凡的恶趣味。

但不得不说。

这种凡尔赛式的装逼,当真是好不爽快。

陈凡微微一笑。

他明白。

有不少网友已经体会到了自己的恶趣味,但他却接着说道:“早期的小杜还是很年轻有为的,这让小杜以为可以大展身手。

可是,虽然小杜中了进士,但在国家分配上却给了他一个校理典籍的闲差,当了半年,后来小杜就离开了长安,去赣省使府当了幕僚,后来又去了杨州节度使那边当差。

只是虽然如此,但年轻的小杜一心还是想着报效国家。

所以,这个时间段他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歌。

一次,他与苏轼一样,途经三国古战场。

于是,他就写下了一篇《赤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边说,陈凡一边拿起笔,写下这一首诗。

但陈凡并没有停下。

所谓的冷门诗人,自然应该多写一些诗:“后来他在扬州的时候,又写了一首《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又是宣纸上写上。

接着,陈凡继续说道:“当小杜来到秦淮河游玩的时候,又有灵感,写下了一首《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口气。

陈凡连说了小杜三首诗。

而这会儿,直播间内一众粉丝,再一次惊叹的问道:“凡哥,您管这叫冷门诗人?”

“我靠,这三首每一首都是经典啊。”

大家又不是小学毕业,没啥欣赏水平。

哪怕就是小学毕业,一首诗好不好,有的时候也能分出个一二三四。

小杜这三首诗,不说读起来朗朗顺口,而且非常的有韵味。

特别是诗里面充满着忧国忧民之意,当真非常让人记忆犹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