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87章 诸事皆宜(1/2)

赵以秋有点怪。

但进入考场后,反而很安静。

下午两点五十五,监考开始对着学生展示密封条,又在监控那晃了一下。

而后分发答题卡和数学试卷,并语气严肃提醒道。

“可以填信息,但不能...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乡土研习所”

的玻璃窗,把木桌上那本摊开的手写课程表染成淡金色。

小宇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轻轻摩挲着昨夜刚收到的教育部回函。

信纸上的红章像一枚安静燃烧的火苗,提醒他一切并非梦境。

窗外,几个孩子正蹲在实验田边观察越冬小麦的返青情况,伊布拉音家的小儿子阿力木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根系结构,嘴里还念叨着昨天自然课讲的“土壤呼吸”



手机震动起来,是阿禾发来的消息:“冷链车已出发,第一批‘春露米’今天下午三点进仓。”

后面跟着一个笑脸表情,又补了一句,“买家问能不能附赠一张种植户手写的祝福卡。”

小宇笑了,回了个“好”

,顺手打开《桥志》新一页,记下:“2025年第一单,不是拍卖会,不是发布会,是一张手写卡片。”

他合上本子,起身走向工坊。

今天要录制《自然课》春季单元的第一节??

“种子醒来的时候”



卓玛已经在录音棚调试设备。

这个由旧粮仓改建的空间,墙面贴满了吸音棉和村民手绘的生态图谱,角落里摆着一台二手但性能完好的数字录音台。

她抬头看见小宇,摘下耳机说:“昨天那个广东盲童打来电话,说他梦见自己走在咱们村的小路上,听见了啄木鸟敲树的声音。”

“我们得把‘声音地图’更新了。”

小宇轻声说,“春天来了,很多声音都变了。”

他们推开门,冷风裹着融雪的气息扑面而来。

溪边的柳枝冒出了嫩芽,几只灰??

在石桥栏杆上跳跃。

小陈蹲在监测站旁检查数据,抬头喊道:“水温回升到8.

3度,浮游生物指数上升,青蛙估计这周末就开始叫了。”

“那就把‘听觉复苏’这一课定在下周二。”

小宇说着,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下时间点。

正午时分,课程正式开拍。

没有灯光架,没有轨道车,只有一台固定机位摄像机和一支指向性麦克风。

小宇站在实验田中央,脚下是刚翻松的黑土。

“你们知道吗?”

他弯腰抓起一把泥土,“冬天的时候,种子其实一直在做梦。

它们梦见阳光、雨水,梦见蚯蚓帮它们松土,梦见自己破壳而出那一刻的力气。

而现在??”

他缓缓撒下一小撮红米种子,“它们要醒来了。”

镜头静静记录着他的动作。

没有激昂的配乐,只有风掠过麦苗的沙响,远处传来牛铃叮当。

孩子们围坐在田埂上,有的模仿小宇的动作播种,有的闭眼倾听地下的动静。

阿力木突然举手:“老师,我能听见种子说话!”

全场轻笑,但没人觉得他在胡闹。

拍摄结束已是黄昏。

小宇和卓玛步行回小院,路过议事亭时,发现里面坐着两个人??

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女人,身边是个戴眼镜的男孩,正低头写着什么。

女人见他们走近,起身自我介绍:“我是李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

这是我班上的学生周然,他是个聋儿,但特别喜欢大自然。

我们看了《自然课》视频,想申请参加下一期研学。”

小宇怔了一下。

这类请求以前也有,但他从未真正思考过如何让残障孩子真正“参与”

而非“参观”



他蹲下来平视男孩:“你想学插秧吗?”

男孩点头,用手语比划:“我想感受泥土从指缝流走的感觉。”

那一瞬,小宇仿佛被什么击中。

他想起去年冬天那位盲童母亲的留言。

原来,这座桥不仅要连接城乡,还要通向那些被忽略的心灵。

当晚,他再次召集骨干开会。

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让“共生小院”

成为所有人的共处之地?

** “我们可以做触觉教材。”

陶艺师提议,“比如烧制不同质地的陶片,代表沙土、黏土、腐殖土;再刻些凸起图案,让视障孩子也能‘看’见植物生长过程。”

“声音部分可以加振动反馈。”

小陈说,“我把监测站的数据接入小型震动装置,鸟鸣频率高,震动快;水流缓慢,震动柔和。

听不见的孩子也能‘感受’声音节奏。”

阿禾沉吟片刻:“住宿方面,得改无障碍通道。

老房子改造难,但牛棚那边还有空地,不如建一间全适配型宿舍?”

退伍军人默默掏出笔记本,开始画草图。

伊布拉音大叔虽然不懂讨论内容,但从大家的表情看出事情重要,悄悄起身去厨房煮了一锅热奶茶送来。

会议持续到深夜。

最终形成一份名为《共生守则?

包容篇》的草案:未来所有新建项目必须预留无障碍接口;每期访客中至少保留两个公益名额给残障青少年;课程设计加入多感官体验模块。

第二天清晨,小宇带着草案来到县残联。

负责人看完后久久不语,最后只说了一句:“二十年来,第一次有人主动来找我们谈融合教育落地。”

一个月后,施工队进驻。

他们在原牛棚西侧新建一栋低坡屋顶的房子,门宽一米八,地面无高差,卫生间装有扶手与紧急呼叫铃。

最特别的是卧室墙面上嵌入了一块金属板,连接着村内六个声音采集点??

当溪水流动或鸟儿啼鸣时,金属板会产生细微震颤,让孩子躺在床上也能感知外界的生命律动。

开工那天,周然亲手埋下一块奠基石,上面刻着他用手语打出的一句话:“这里是我的耳朵。”

与此同时,《自然课》教材试点在全国铺开。

北京一所重点小学将每周五设为“鹿鸣日”

,学生们在操场上模拟梯田灌溉系统;成都某个社区中心组织老人教留守儿童编竹筐,称其为“隔代共育实验”

;更有意想不到的回响??

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群牧民教师来信,说他们正尝试用类似方式记录游牧文化中的季节认知。

然而,热潮背后也暗流涌动。

四月中旬,某短视频平台突然爆火一段视频:标题赫然是《揭露网红村庄真相!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