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拥抱(1/2)
李清容没理会他,瞥了他一眼就走了。
“等等我。”
江年一瘸一拐跟上,忽的又反应过来了,自己又没真瘸。
腿脚落地的瞬间,又连接上智商的高地了。
“哎,清清。”
“嗯。”
“其...
暴雨过后,山色如洗,鹿鸣镇像是被天地重新擦拭过一遍。
空气里浮动着湿润的泥土香与草木苏醒的气息,屋檐滴水声清脆,像时间在低语。
小宇站在桥头,手中握着一封刚收到的信??
来自省自然资源厅政策法规处的正式复函:《关于鹿鸣村传统文化再生试点项目补充材料的批复意见》。
他逐字读完,指尖微微发颤。
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确认了一件事:他们走的这条路,终于被制度真正“看见”
了。
“通过。”
他轻声说,仿佛怕惊扰了晨光中的宁静。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林婉清。
她披着一件浅灰风衣,发梢还沾着露水,远远便笑了:“怎么样?”
“过了。”
小宇把信递给她,“不仅纳入省级非遗活化示范工程培育名单,还建议我们申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
林婉清接过信纸,眼睛渐渐亮起。
她没说话,只是用力抱了抱他,像许多年前在学校走廊里那样,毫无顾忌地用肩膀撞了撞他的手臂:“我就知道你能行。”
小宇笑了笑,低头看着脚下的青石板。
这座桥,从最初破败不堪、无人问津,到如今成为政策文件中被反复提及的“文化锚点”
,走过的是三年风雨、百般质疑、千次跌倒又爬起的日子。
而今天,它终于不再是“违规建筑”
的代名词,而是乡村振兴叙事里一个真实可触的样本。
“下一步呢?”
林婉清问。
“申报材料已经启动。”
小宇望着远处梯田上刚刚翻新的土垄,“但这次不能只靠情怀和志愿者。
我们需要专业团队,需要法律顾问,需要财务审计体系。
‘心桥’不能再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名字,它得变成一架能持续运转的机器。”
林婉清点头:“赵宇已经在联系几位做过乡村社会企业的朋友,下周来实地考察。
如果顺利,我们可以引入外部公益基金托管机制,确保资金透明、项目独立。”
两人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喧闹。
几个孩子骑着自行车飞驰而来,领头的是老木匠的孙子阿禾,手里高举着一张红纸:“小宇哥!
镇政府通知,咱们入选‘全国最美乡愁地标’初评啦!
还要拍纪录片!”
小宇一愣:“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晚上定的!”
阿禾喘着气,“说是文旅部和央视联合推的项目,全国选三十个有文化温度的村庄,咱鹿鸣排在第七位候选名单!
导演组后天就到!”
林婉清忍不住笑出声:“这下可热闹了。”
小宇却沉默片刻,眉头微蹙。
他知道,名气是一把双刃剑。
过去半年,他们靠着低调做事躲过了不少舆论风波;可一旦进入公众视野,赞美会来,质疑也会随之汹涌而至。
“得准备好。”
他说,“不是表演,是真实。”
当天下午,全村召开紧急会议。
小宇没有回避任何问题??
包括最初的无证建设、陶窑是否影响地下水、红米定价是否存在炒作嫌疑……他让会计公开账目,邀请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并主动提出:未来所有对外宣传内容必须经集体讨论通过。
“我们不怕被看,”
他在会上说,“但我们必须保证,别人看到的,是我们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包装出来的童话。”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
三天后,摄制组抵达。
出乎所有人意料,带队的导演竟是当年那位记者的同事??
一个叫陈默的中年男人,曾在微博实名批评“鹿鸣模式是浪漫主义陷阱”
。
可当他走进村子,看到清晨五点就有老人自发清扫步道,看到孩子们围坐在碾坊前听退伍军人讲抗战故事,看到那幅挂在礼堂中央的“桥之梦”
素描时,他整整站了二十分钟,一句话没说。
拍摄进行得很慢。
他们不拍摆拍镜头,也不追求煽情效果。
摄像机常常静静地架在溪边,记录一场春雨如何缓缓打湿石磨,一只白鹭如何掠过稻田。
有一次,妹妹陶艺师正在绘制新一批储米缸的釉纹,镜头无意间捕捉到她在泥坯上写下的一行小字:“愿粮有魂,人有根。”
陈默看了回放后,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以为我在拍一座村庄的复兴,后来才明白,我是在见证一群人的觉醒。”
与此同时,申报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小宇请来了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对整个“乡村工坊综合体”
做合规性调整。
原计划扩建的教学区因涉及生态红线,不得不向南迁移十米;陶窑排烟系统升级为三级过滤装置;连那口“听水缸”
,也补做了地下水源监测井,每月提交水质报告。
每一份修改图纸背后,都是无数次争论与妥协。
有人抱怨:“以前多自在,现在条条框框这么多。”
小宇却坚持:“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而是在规则之内,依然保持初心。”
就在申报截止前一周,意外再临。
那天夜里,小宇接到杭州女孩的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小宇……我妈妈病危,医生说最多还有两周。”
电话那头,她抽泣着说:“我一直不敢回去,怕一走,这边的设计没人接得上。
可是……她是生我养我的人啊……”
小宇沉默良久,最终说:“回去吧。
家比项目重要。”
“可你们马上就要提交环评报告了,通风模型还没做完……”
“我来做。”
小宇打断她,“你教过我基础参数,剩下的我能啃下来。
你安心陪母亲,别的别想。”
第二天清晨,杭州女孩走了。
她走之前,把所有资料整理成册,留在桥头小屋的书桌上。
小宇翻开第一页,看见一行铅笔写的字:“谢谢你让我相信,有些事值得留下来。”
接下来七天,小宇几乎住在了电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