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253、平民状元?(2/2)

让他们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感,让他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匈奴人,更是华国的一份子,他们在华国的待遇和地位和汉人一模一样,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匈奴人,种族不一样就会被区别对待。

有文化上的认同感,那想要将匈奴纳入华国这个大家庭就容易太多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陈烨会要在匈奴的地盘上开学舍的原因。

他要将绝大部分匈奴人培养成金日磾那样的人。

贾诩接着道:“匈奴那边倒是没多大问题,主要是鲜卑和乌桓那边,因为刘虞被我军和公孙瓒斩杀,又加上袁绍的笼络,鲜卑和乌桓这一年来频繁进犯我华国边疆,尽管有褚燕将军在北方阻挡,但招架不住他们骑兵众多,被他们劫掠的百姓还是不在少数,尤其是北上经商的商人。

之前我国在雁门设置的同乌桓,鲜卑互市的集市也因为他们的劫掠而关闭。”

闻言,陈烨微微皱眉。

这倒是个问题,不过陈烨并没有立刻给出解决方案,因为他还没想好,不过他知道贾诩他们应该是有了应对之策,随即问道:“诸位爱卿有什么应对之策?”

这一次,贾诩并没有说话。

一名站在阁内最后面的年轻人开口道:“臣以为,可以先出兵镇压,挑一个硬骨头,将其捏碎,敲山震虎,其他异族部落就会老实了。

鲜卑自从檀石槐死后,便分成了几个派系,我们可以拉拢,扶持个别首领,去对付另外不愿意与我们交好的首领部落,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不用浪费太多兵马,还可以消耗他们的实力。

对乌桓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虽然是阳谋,但总有人会愿意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培养一些匈奴的商人,去鲜卑或者乌桓的地盘通商,让他们看看投靠我们的匈奴日子过得多好,在行商的过程中,还可以在他们的百姓中宣传我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百姓。”

陈烨听到这策论,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循着声音望去,发现说出这策论的乃是一名年轻人。

之前陈烨并没有在内阁见过此人,于是问道:“你是何人?”

年轻人不卑不亢的站出来,向陈烨行了一礼回道:“臣张政拜见大王!”

张政?

陈烨在脑海中搜索着这个名字,但并没有找到三国中有叫这一个名字比较出名的人才。

陈烨随即问道:“你现在身居何职?”

张政回答:“臣现任兵部郎中。”

按理来说,张政是没资格出现在内阁的。

贾诩看出了陈烨的疑惑,随即解释道:“大王,张政原是颍川人,波才将军麾下道使,后来追随您一路征战,到了并州之后进入太学学习,如今学业有成,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张政是上次科举的头名,所以臣便擅作主张带来面见大王,且大王所问的这个问题的对策,也是张政自己想出来的,臣便带他来亲自向大王献策。”

“哦?!”

听到贾诩的介绍,陈烨不由得又多打量了张政几眼。

他没想到眼前这不卑不亢的张政居然是头名!

要知道,太学之中还是有不少投降了华国的士族子弟在里面的,能够跟这些人同台竞争还能争得头名,这可不容易!

陈烨内心不由感慨,果然平民中也有顶尖人才的!

他们只不过是因为时代限制了他们,而并非他们生来就平凡!

当然了,张政之所以能够在太学学习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有如此成绩,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他是道使。

作为一名道使,首先他本来就是识字的。

有了识字这个基础,又跟着陈烨一路从颍川杀到并州,这一路的见识,已经让他有了足够的见识。

再加上他自己的天赋,在进入太学学习之后,便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他自己以前的实践结合起来,瞬间便让张政升华了!

这也正是他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陈烨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对张政道:“你的对策不错,那便采用你的计策去对付鲜卑和乌桓吧!

你虽取得头名,但不能骄傲,日后多跟贾中书还有国事院的诸位大人多学习。”

张政连忙行礼:“大王的教诲,臣铭记于心!”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