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历阳城下(2/2)
说实话,樊能就没担心过历阳城失守。
孙武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袁术不过5万众,大将军桥蕤在樊能眼里也只是一庸才,没听过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凭借手里的1万将士,樊能一点都不慌!
而战事也确实如樊能所设想的一般,第一日战罢,桥蕤丧兵三千,樊能损兵五百!
攻打坚城就是这样,只能用人命去填!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日参与攻城的袁术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入伍不久的乡勇,缺少盔甲,缺少训练。
桥蕤吸取了阜陵之战的教训,没有在大战之初就派上精锐。他要用这些刚入伍的士兵充任炮灰,消耗城内守军的意志和数量。最后在关键时刻派上精锐,一击破敌!
当晚还发生了一件事,奉命偷袭江边坞堡的朱桓亲自将袁术军粮仓所在的消息送到石城。
刘繇在石城官署召见了朱桓,一同出席的还有刘基和吕岱。
刘繇问朱桓:“朱桓,听说你有要事禀报,说吧。”
朱桓拱手:“明公,昨夜我在江北袭营时抓到一个俘虏,他招供了袁贼粮仓的位置!”
刘繇一惊,刘基与吕岱对视一眼。
吕岱问:“此事当真?”
朱桓道:“俘虏是一个民夫,他曾参与搬运袁贼粮草。他说袁术将粮草囤积在阜陵县,并且还重筑了阜陵县城。”
刘繇问吕岱:“定公,是否应该派一支奇兵偷袭阜陵?”
吕岱思索后回答:“明公,还是应当先确认消息的真实性。不如遣屯驻三汊口的焦已派人渡江探查实情”
刘繇看向舆图,三汊口距离滁水的入江处大江口很近,顺着滁水逆流而上,不日就能抵达阜陵。
“嗯,传令焦已,让他派人前去查探!”
之后又有官员领着一个信使进来,此人自称庐江陆氏子弟,名叫陆呈。
陆呈见到刘繇,当即呈上信件,泣不成声地说:
“刘公!请您发兵救援舒县吧!”
“袁术近日又给孙策增兵数千,孙策得到增援后连日猛攻!我叔父陆季宁亲临前线,身受数创仍不下战场,我陆氏子弟死伤过半,家家戴孝!我祖遣我来求刘公速速发兵,否则舒县危矣!”
刘繇没有立刻回话,而是读起信件。
这封信的确是陆康的求救信,因为上面的字迹和刘繇之前收到的书信吻合。
刘繇抬起头,面色沉重地对陆呈说:“贤侄一路奔波辛苦了,你先下去休息。”
陆呈抬头:“明公……”
刘繇抬手打断他:“贤侄不用担心,吾为扬州牧,自然不会坐视陆季宁被袁术攻打。只是兵者死生之事,需要与诸臣工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