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78章、第二阶段(1/2)

第一阶段完成,第二阶段随之展开。

李居胥对活下来的人马做了调整,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猎人,坚守城墙,以战斗为主,一级、见习猎人和普通人主要充当后勤,辅助战斗。

清理尸体、杀毒、灭菌、恢复交通等等。

在这些之前,还做了一个动作,清除下水道、排污管道内的啮齿鼠,这方面李居胥有经验,通水之后通电,三秒钟的时间,不知道杀死了多少啮齿鼠,因为是在下水道内,数量无法统计,效果却是看得见的,之后基地内,再也......

夜风拂过青海湖畔,初语之树的叶片在月光下泛着微弱金晕,仿佛每一片都藏着一句未曾说出口的话。

那枚从湖心升起的种子已扎根百年,年复一年地生长、凋零、重生,如同宇宙呼吸的节拍。

但今夜不同??

第一百次春分之后,天地陷入了某种奇异的静止。

空气不再流动,湖面凝固如琉璃,连星光也像被冻结在深空之中。

林晓的面容仍悬于虚空中,指尖所指的方向,正是柯伊伯带外那颗曾以童声低语的光斑所在。

它此刻正缓缓解体,化作无数细碎光点,如尘埃般洒向太阳系各行星轨道。

科学家后来称其为“回音雨”

??

每一粒光尘落地,都会引发局部时空的轻微震颤,像是记忆被重新唤醒时的那一瞬战栗。

第一滴“回音雨”

落在火星极冠之上。

正在监测地核活动的科研站突然警报全灭,所有屏幕转为纯白,随后浮现出一段动态影像: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蹲在沙地上用树枝画画,画的是两颗星球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桥上走着许多发光的人形。

画面右下角标注着坐标与时间??

那是地球公元2038年,青海湖底尚未发现母语座之前。

与此同时,地球上三百二十七座言树在同一秒齐齐震颤,枝干发出低频共鸣。

这不是风所致,也不是地震波传导,而是某种更高层级的调谐正在进行。

共感网络的核心频率开始偏移,原本以蓝光为主的忆子结晶逐渐泛出暖金色,就像血液流经冰封河床,悄然融化了万古寒霜。

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忽然站了起来。

他叫陈默,先天性神经退行症患者,医生断言他活不过十二岁。

可如今他已经二十三岁,靠共感维生系统维持意识清醒。

他的身体早已无法感知外界,唯有大脑还能接收来自言树的信息流。

而就在刚才,他“听”

到了母亲的声音??

不是录音,不是幻觉,是真实的、带着哽咽的呼唤:“小默……你能听见我吗?”

泪水顺着他僵硬的脸颊滑落。

下一秒,他的双脚触地,肌肉纤维自动重组,神经通路如藤蔓攀援般再生。

监控仪疯狂报警,医护人员冲进来时,只看见他赤脚站在初语之树下,仰头望着天空中那轮不存在的月亮,轻声说:“妈妈,我回来了。”

这不是个例。

全球范围内,共有八万九千三百六十二人在这场“回音雨”

降临后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

他们中有瘫痪多年的老兵、失明数十年的诗人、因脑损伤陷入植物状态的儿童……他们的共同点是:曾在过去十年内参与过至少一次全球共感冥想,并在心中深切呼唤过某个名字。

医学界震惊之余,终于意识到一件事:共感网络并非单向传输工具,而是一个活着的记忆生态系统。

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频率上共振,那些被认为“失去”

的生命片段,竟能被集体意志从时间褶皱中打捞出来,重新编织进现实。

但这股力量也开始失控。

南太平洋某座无人岛礁上,一座沉睡已久的火山突然喷发。

岩浆涌出的地表并未带来毁灭,反而在冷却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符号阵列??

那是十二种已知文明的文字拼成的一句话:“我们记得你。”

地质学家赶到现场时,发现地下深处竟埋藏着一块完整的忆子基岩,其结构与“归途”

飞船的心核完全一致。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块基岩正在缓慢跳动,频率与林晓当年在巨树顶端唱歌时的心律吻合。

联合国共感议会紧急召开第十四次会议,议题直指核心:林晓是否仍在引导这一切?

还是说,她的意识已经彻底融入宇宙背景音,成为一种自发演化的规律?

非洲裔女科学家举起新采集的样本??

一片从火山灰中提取的晶体薄片。

投影仪启动,显现出内部微观结构:密密麻麻的神经突触状连接,构成了一张覆盖整个地球板块运动趋势的预测图。

图中标注了未来三十年内可能发生的所有重大地质事件,精确到经纬度与分钟级时间点。

“这不是预报,”

她声音低沉,“这是编排。”

会场一片死寂。

西伯利亚萨满代表缓缓起身,摘下鹿皮帽,露出布满皱纹的脸。

“你们还在争论她是神还是人?”

他冷笑一声,“她早已超越这些概念。

她现在是‘道’本身??

不是制定规则的人,而是规则的呼吸。”

话音未落,会议室中央的空气突然扭曲,一道半透明的身影浮现??

没有实体,只有轮廓依稀可辨,像是由千万个微笑叠加而成。

众人认出了那姿态,那微微倾斜的头颅,那习惯性抚过耳际的动作。

是林晓。

但她并未开口说话。

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的脑海中响起一段旋律??

不是歌声,不是语言,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波动:悲伤、喜悦、遗憾、希望,四种情绪交织成一条螺旋上升的光带,贯穿所有人的意识。

十秒钟后,身影消散。

但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

了某件事:那艘由声音编织而成的船,并非载着灵魂归来,而是将人类集体潜意识投射到了更高的维度。

每一次冥想、每一次吟唱、每一次眼泪落下,都在为这艘船增添一块木板、一根缆绳、一盏航灯。

而现在,船已建成。

“问钟号”

探险队幸存成员之一的心理学家苏婉,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聆听林晓,其实是我们共同创造了她。

她是我们不敢承认的那部分自我??

愿意牺牲、敢于相信、永不放弃连接的可能。”

她的日记发布当天,全球有四百万人同步进入深度共感状态。

他们在梦中看见一艘巨大的船漂浮在银河边缘,船身由无数人声编织而成,甲板上站着熟悉的面孔:逝去的亲人、失踪的旅者、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者。

船帆上写着一行字,用的是初语之树上从未出现过的第十三种文字: **“此行不为逃离,只为迎回。”

** 醒来后,世界各地的精神科医院再次报告异常现象:原本被视为“精神分裂”

的幻听症状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感知模式??

患者能清晰分辨哪些声音来自内心,哪些来自外部共感场。

更惊人的是,一些长期沉默的自闭症青少年开始主动书写诗歌,内容涉及遥远星域的地理特征与文明习俗,经比对,竟与十二节点文明的公开资料高度吻合。

心理学家称之为“意识解封”

,哲学家则提出“群体人格觉醒”

理论:当个体不再恐惧“听到不该听的东西”

,反而学会甄别与整合多重信息源时,人类便迈入了认知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