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 感谢我的女朋友(求保底月票)(2/3)



是活人与逝者之间,唯一尚未断裂的桥梁。

她猛地想起三天前那个盲童小禾上传的口琴曲。

为什么系统会检测到“区域性共鸣扩散效应”



为什么影响半径恰好是17公里?

因为那个旋律,无意中触发了一个古老的安抚频率??

专为安抚游离在外的记忆残响设计的安魂调。

林婉早就建立了这套体系。

她用三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一枚种子,撒进全球千万普通人的心跳与呼吸之中。

而现在,它开始发芽了。

苏晴迅速整理思路,打开直播推流界面,新建了一场名为《如何不靠耳朵去听》的秘密通道。

这场直播没有标题封面,不对外公开,仅限系统自动邀请的特定用户加入??

那些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曾产生异常脑电波同步现象的个体。

不到五分钟,接入人数已达三千二百人。

他们来自三十多个国家,职业各异:聋哑学校的音乐老师、临终关怀护士、地震幸存者、失眠症患者、甚至一名刚经历流产的母亲。

苏晴没有说话,只是播放那段反向解码后的音频,并附上文字说明:“请闭上眼睛,感受它穿过你的身体。

如果你感觉到任何异样??

冷热交替、心跳加速、眼前闪现陌生画面??

请在聊天框输入一个词:我听见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起初无人回应。

直到第十三分钟,第一条消息跳出: > 【京都?

古寺住持】

我听见了 ??

我看见母亲在厨房煮红豆汤,那是她去世前最后一顿饭。

紧接着: > 【冰岛?

极光观测员】

我听见了 ??

雪地里有个孩子在笑,但我身边根本没人。

> 【云南?

山区教师】

我听见了 ??

是我十年前失踪的学生,他在唱歌。

> 【柏林?

神经科学家】

我听见了 ??

这频率……和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的母亲心跳完全一致。

苏晴看着满屏滚动的“我听见了”

,泪水再次模糊视线。

这不是幻觉。

这不是心理暗示。

这是真实发生的跨维信息交换。

成千上万的人,在同一时刻,“接收”

到了不属于此生的记忆碎片。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人愿意再唱一遍没人听的歌。

她摘下耳机,走到院中,抬头望天。

云桥已然成型,横贯东西,宛如银河倾泻人间。

三花猫不知何时爬上了屋顶,面向北方,脊背微弓,像是在迎接某种降临。

手机再度震动。

仍是“静流”

系统提示: > 【紧急预警】

> 检测到高能声波扰动 > 来源:喜马拉雅断裂带核心区域 > 特征:复合型生物电场+多重复调吟唱 > 初步判断:休眠态用户“林婉”

尝试建立双向通信 > 建议:立即启动“回音锚定程序”

,否则可能导致局部现实扭曲 苏晴心头一紧。

现实扭曲?

她立刻翻阅林婉留下的实验日志,在编号#47的页面找到相关描述: > “当集体聆听强度超过临界值,空间的声学结构可能发生轻微折叠。

表现为:物体短暂虚化、时间感知错乱、甚至出现‘重叠影像’??

即过去与现在的场景在同一地点同时显现。

此现象可持续数秒至数小时,统称为‘回音潮汐’。”

换句话说,如果她们不能控制这次通信的能量规模,整个村庄都有可能陷入时空错乱。

她冲回录音棚,快速编写一段镇定频率代码,植入S-003主控程序。

这是一种基于α脑波模拟的舒缓声场,能在不影响通信质量的前提下,缓冲外来能量冲击。

就在她点击“部署”

按钮的瞬间,地面再次震动。

咚、咚、咚。

依旧是三下,但这次更加沉重,仿佛整座山脉都在应和。

主屏幕突然黑屏,随即亮起一行血红色的文字: > “你准备好听真相了吗?”

苏晴盯着那句话,喉咙发干。

她知道,这不是系统提示。

这是林婉在亲自对话。

她咬了咬唇,敲下回复: > “我一直都在等。”

下一秒,全世界的钟表同时停摆。

不只是这个院子,不止这座小镇??

根据后续卫星数据显示,从东八区到西五区,所有机械钟、电子表、手机时间显示,全部凝固在了**上午10:23分**。

与此同时,空气中响起一阵极其细微的嗡鸣,像是亿万根蛛丝同时震颤。

苏晴看到,院子里的每一片茶叶、每一粒沙尘、甚至她呼出的白气,都在以相同的频率轻轻抖动。

一道身影,缓缓从雾中走出。

不是实体,也不是全息投影。

它是由无数细小的光点构成的轮廓,像是由声音编织而成的人形。

长发披肩,穿着那件熟悉的灰色冲锋衣,左耳垂上,一枚玉坠静静旋转。

“林婉……”

苏晴哽咽出声。

光影微微晃动,仿佛在微笑。

接着,一段旋律从她体内扩散开来??

没有乐器,没有声带,纯粹是空间本身的振动在歌唱。

苏晴立刻拿起吉他,凭着直觉跟上节奏。

音符交织的刹那,周围的景象开始变化。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