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85章 请客斩首(1/2)

第85章 请客斩首 我这一生这么努力,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了不起,只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我才是我爹最合适的继承人…… 这个念头,自从靖难成功,坐上龙椅的那一刻,就已经深深扎在了朱棣的心头,挥之不去。

这是他需要用后半生完成的大业,不敢有片刻懈怠,不能有半点马虎。

父皇创造了大明朝,他就要让大明朝变得更大,更强盛。

父皇没有慑服的藩国,他要征服,父皇没有达到的地方,他要拿到手里,父皇没完成的壮举,他要替父皇完成……总而言之,洪武皇帝做到的事情,我要做得更好。

洪武皇帝没有实现的目标,我要弥补遗憾。

我就是父皇最优秀,最孝顺的儿子!

“解学士,你坐下。”

朱棣给解缙赐座,然后面带笑容,仔细问道:“你说这一本小册子,真的有用吗?

老百姓会不会像对待大诰那样,对待此书?”

经过徐景昌的提点,解缙已经很能把握住朱棣的心态了。

“陛下,御制大诰是太祖皇帝集结的判例,前后四部,民间凡是藏有大诰的,犯罪之后,罪减一等,反过来,要罪加一等。

家家户户,都要背诵大诰,科举考试也要考察大诰……太祖皇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律法,了解大明国策,不会被官吏欺凌。”

提到了朱元璋的举动,解缙也很感慨,平心而论,老朱不光是古代帝王中,最爱护百姓的那个,而且老朱还不搞愚民。

光是从大诰这一项就看得出来,朱元璋是兢兢业业,努力让老百姓知道的更多,避免被贪官污吏盘剥。

“陛下爱民之心,堪比太祖皇帝,只是教化百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陛下还应有耐心才是。”

徐景昌心情大好,他主动邀请解缙吃午饭。

朱棣欣然点头,眼神里面都是笑容。

“浙西水灾属实,十余个州县受灾,百万生灵无家可归,急需朝廷赈济。”

朱棣说着,看了眼解缙,“朕已经安排了,要调拨二十万石粮食,赈济灾民。

你速速去安排一下。”

解缙认真听着,也不由得点头,“徐通政,过去我总以为天子是最聪明的那个,理当无所不知,明察秋毫。”

这要是放在日后,解缙高低也是个内阁首辅,需要被人尊称一声解阁老。

完美!

“错!”

徐景昌断然道:“老百姓有句话,叫不痴不聋不当当家翁,要让我说,陛下就应该是知道最少的那个。

他最大的职责,就是敬天祭祖,当好天下之主、然后根据我们讨论出来的方略,强力推行,保驾护航,这就够了,如果天子事事都知道,什么都亲自作为,那还要我们这些朝臣干什么?”

徐景昌的通政使,也不过是三品而已。

徐景昌淡淡一笑,“解学士,不说这些……你现在知道内阁的厉害了吧?”

徐景昌一笑,“坐下,坐下!

解学士,你多虑了,其实我想告诉你的是很多东西都是虚的。

在这个朝堂,一个是圣眷,只要在陛下身边,时刻讨得陛下欢心,哪怕品级不高,一样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至于第二个,就是你手里真正掌握的权力。

我没有让你去苏州,你明白了吗?”

“解学士,我们之前说过一次,你觉得那是蒙蔽圣听……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陛下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让他知道太多,弄得太清楚了,对我们,对大明朝,真的未必是好事情。

就拿修书的事情来说,如果不能说服陛下,真的召集天下鸿儒,聚集京城,靡费巨万,修一套皇皇巨著,只能放在宫中,或是国子监,没有几个人能读到……这不是浪费国帑民财吗?

就像这种事情,我们有必要跟陛下讲吗?

陛下问到了,我们是不是该想办法打消陛下的念头?”

解缙听到这话,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解缙听到这话,脸色骤变,慌忙起身,深深一躬。

作为一个古代帝王,他真的尽力了。

解缙又和朱棣聊了一阵,这才从宫里出来。

花花轿子众人抬,只有维护大家伙的利益,大家伙才会捧着你,屁股才会坐得稳。

看到这个消息,解缙脑袋嗡的一声,“怎么会这样?

这可是要拨给灾民的。”

翰林学士也不过正五品而已。

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徐通政,下官万万不敢有这种念头。

您手握大权,远非一般臣子可比。

下官只有唯命是从,马首是瞻,断然不敢痴心妄想。”

对待两位同僚,更不敢摆出礼部侍郎的架子。

解缙侍奉朱棣身边,最先知道了情况。

徐景昌笑容更盛,跟大才子说话,就是省心,不像那些卧龙凤雏,怎么点拨都不明白。

但眼下内阁草创,首辅这种生物,还没有诞生。

但不管怎么说,能连升四级还是非常值得欣慰的,毕竟步入高级官员的行列之后,能拿到的津贴可是原来的好几倍…… 只是很快从浙西传来了急报,送到了御前。

朱棣含笑点头,“说得好啊,解学士,几个月的时间,你属实比以前厉害了许多……这样吧,朕给伱加礼部侍郎衔,依旧在内阁,处理公文。”

黄淮苦兮兮道:“没错,就是因为要拨给灾民,才派人去核查,管库官吏百般阻挠,还是御史坚持要看,才识破了他们的伎俩。”

“要是这样的话,内阁岂不是凌驾六部,成了大明的宰相吗?”

自己成为正三品,那是自己只有这么大的本事。

“很好,解学士用心了。

朕过去总想着要修大书,要不惜血本,现在看来,越是大书,越是复杂,就越是难以传到民间,百姓就越是不明白。

和朕的本意南辕北辙。”

杨溥咬牙切齿道:“几十万石粮食,当真是国之硕鼠……解学士,赶快上报陛下,严查下去才是。”

只不过四部御制大诰,内容还是相当复杂,哪怕朱元璋竭尽全力,在他死后,这些判例也迅速作废,甚至大诰这部书,也无人提起,几乎消失了。

难道说我一下子和徐通政平起平坐了?

解缙连忙摇头,没事别乱做梦。

“解学士,你能想明白这些就很好。

等你总领内阁事务的时候,该怎么处理,我相信你一定心中有数。”

解缙稍微迟疑,立刻道:“下官明白了,他们四个走了,我留在京城,就能顺势高升。

即便他们立下大功回来,也要先在翰林学士一类的位置上停留些时日,而我却有机会跻身尚书之列。”

解缙点头,匆匆离去,可是当他回到了值房,却接到了通政司递过来的一个消息。

徐景昌淡淡笑道:“光是凌驾六部?

就没想过,把通政司也踩在脚下?”

徐景昌点头,“没错,解学士,你想过没有,如果给你加官到礼部尚书,你有本事和宋礼分庭抗礼吗?”

这一下子解缙彻底凌乱了。

凡事不能光看事情如何,还要看这件事,对这个朝堂如何,尤其是对百官如何…… 解缙慌忙点头,“我明白,下官一定听徐通政的。”

“陛下,臣以为太祖皇帝固然深谋远虑,但是普通百姓很难领会,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认识,更遑论其他……所以臣编写此书的时候,务求简单。

比如关于税收部分,只有田赋三十税一,不贩运不交税,火耗至多有三成,重敛盘剥要治罪等寥寥数语。

臣还想着,如果能编成顺口溜,去乡下宣扬,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意思,以后遇到了事情,有胆气站出来,这便是功德无量了。”

他没有立刻回家,把升官的喜讯和夫人分享,也没有去找那些亲朋好友。

而是来到了通政司,来拜见徐景昌。

“城东储存粮食的仓库,竟然是空的,数十万石粮食,不翼而飞。”

而解缙也是老老实实,丝毫不敢张扬。

解缙怔了片刻,竟然摇头道:“赶快知会通政司,此事一定要压下去。

还有,我要去户部。”

可是礼部侍郎却是正三品的高官,属于迈入了朝堂重臣行列。

总之,内阁一片祥和。

徐景昌的这番话,有太多大逆不道之处,能把蒙蔽圣听说得这么冠冕堂皇,也是没谁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