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明良心入主东宫(2/2)
浙西本是财赋重地,人丁稠密,此番遭灾,百姓受苦,朝廷也举步维艰,很是棘手。”
朱高炽点头,可又不解道:“贤弟,你告诉我这事,又不让我去献策,那我怎么和父皇交代啊?”
“但殿下可以收获名声,足够顺利成为储君了……我甚至都想好了,邸报的头版,一颗火热的良心,入主东宫,大明王朝喜得储君!”
“启禀父皇,百姓遭灾,儿臣苦思冥想,不得救民良法。
故此唯有竭尽所能,搜罗家中金银器皿,历年父皇赏赐钱财,共计黄金三千两,悉数捐出,以解燃眉之急。”
“行啊,老大,你恫吓兄弟,我去母后那里哭,求母后做主。”
“这是谁说的?
孔子还是孟子?”
朱高炽似乎没听谁说过啊。
徐景昌直接给他一个大白眼,“你想什么呢?
这种事情也是你能主动提出的?
下西洋的风声早就传出去了,百姓遭灾,那么多士绅大户盯着,谁不想分一杯羹?
你要是直接进献方略,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我必须提醒殿下一句至理名言。”
朱高炽不客气道:“表弟,父皇打了四年,我在北平守了四年,专门负责钱粮,你真当我什么都不懂啊!”
“就是浙江是丝绸重地,遭了大灾,生丝产量锐减……陛下筹划下西洋,已经开始采办货物,其中丝绸更是重中之重,送给那些蛮夷酋长,跟海外富商贸易,都离不开丝绸。
如果浙江不能迅速恢复,别说今年了,就算两三年之内,都未必能顺利下西洋。”
“我明白了。”
他又迟疑道:“对了贤弟,这事不会牵连到你吧?”
由此可见,你也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货儿,或者说有心也无力。
以改兼赈,两难自解……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为什么做不下去?
其实从账目分配上面,就一清二楚,二十年间,织出来的丝绸,二百万匹交给了宫里,一百万匹被各级官吏分润,剩下一百万匹,用来购买生丝,维持生产,艰难运转。
朱高燧凝视着自己这位兄长,暗暗切齿。
万众瞩目,群臣归心。
徐景昌暗暗点头,大胖子对下西洋的判断是对的,只是你丫的为什么当了皇帝,就不支持下西洋呢?
只是这个事件在哪里呢?
随后六部九卿,就连徐景昌也不例外,纷纷慷慨解囊,气氛热烈。
朱棣默默看着,“吾儿果然仁慈之主啊!”
此话一出,大事成矣!
毕竟普通皇子可用不了“主”
这个字,唯有太子,勉强算是半君,才有这个资格。
汉王朱高煦咬了咬牙,老大,这第一局你算是赢了,可别高兴太早,父皇还在,你身体也不好,咱们走着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