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祭祀功臣(2/2)
老爷子眼中浊泪滚滚,泣不成声。
另外佛门和道门一些重要的神仙,也有祭祀。
是要凝聚共识,统一想法,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中山王也是朕的岳父,他当年曾经教导过兵法。
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他也是皇考最倚重的大将,大明的柱石。
中山王有大功于社稷,有大德于天下。
朕欲拨重金,在北平建立英烈祠堂,昭示功勋。
诸位卿家有什么意见?”
其中儒家讲究天、祖、圣,三个层次。
徐达又是北伐主帅,光复燕云的第一功臣……这就形成了这事情的第一层,大明要想强调正统,就必须肯定开国之功,而肯定开国之功,就不能不提徐达。
就算有人活腻歪了,也不想拉着九族一起陪葬啊!
徐景昌先是施礼,随后道:“宋尚书,我想请教,安排储君北上,又让那么多官吏陪同,按理说规格也够高了,但又能有多少百姓,多少读书人知道在乎?”
朱棣不解道:“这有问题吗?”
就在这帮人搜刮肚肠,想要寻找说辞,彻底驳斥徐景昌的时候,朱棣直接道:“伱说大明为先,和现在的礼制有什么不同,不妨说得仔细点。”
什么是儒家礼制,什么是大明为先?
而事情的第二层,从靖康之耻说起,孔氏分裂,南孔可以让出衍圣公爵位,可以什么都不要……但唯独有一点,他们不能否认当年孔端友负宝渡江的壮举啊!
要是连这事也能否认,那南孔存在的根基就没有了,这是他们的命根子。
祖宗自然包括开国皇帝,有功的文臣武将,历代的贤君名臣,均在其中。
古人常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定国公,你也当过通政使,对朝廷的祭祀典礼,可有心得啊?”
可以说大明的祭祀范畴非常广泛,也很丰富。
而且瞧见没有,那边勋贵已经摩拳擦掌,虎视眈眈了。
徐景昌点了点头,随后又对朱棣道:“陛下,臣以为宋尚书已经是尽力了。
但臣有那么点私心偏见,不知道能不能说?”
最多安排一个常年照看寺庙的也就是了。
果然,没有人反对。
最让他欣慰的是,就算是晚节不保的臣子,也能捞到一张画像。
诸如蓝玉等人,他们固然该死,但是漠北之战,大涨国威,几乎堪比卫霍破匈奴,这样的大功不能不提。
文臣这边,他们自然不愿意自己的祖师爷被拉低到泥腿子徐达的地位……但是他们都是大明的臣子,质疑徐达,就等于是怀疑大明的法统。
这样朱棣心情大好,他不由得看了文臣这边,笑道:“兴建庙宇,还要安排祭祀礼仪,不知道礼部有什么想法?”
还来!
至于到了民间,就没啥影响力了。
反而是孔夫子,各地都有文庙,别的不说,科举之前,都要拜一拜祖师爷,请求夫子庇护。
徐景昌说着,又看了看孔议,笑道:“孔公,我说这个不是要贬低圣贤,而是说一切以大明为主,你意下如何?”
孔议毫不迟疑道:“夫子岂能凌驾大明之上?
不然的话,又让人造谣什么乱七八糟的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