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刘备的大甩卖(1/2)
第三百五十四章 刘备的大甩卖(第三更) 糜竺的这篇公文写的很有目的,先把江东鲁肃的遭遇说了一下,六十万人口,二十万斤铁,以及陆逊。
相比起刘备的诸葛亮,徐庶,陈到,赵云,魏延这些软实力。
江东的六十万人口,二十万斤铁,是硬实力。
若是把这些给刘备,刘备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一支强横的势力。
所以,算起来刘封对双方开的价格,其实差不多。
看到这里,刘备的心中也升起了跟鲁肃一样的心情,脑子也冷静了下来。
但是,看到糜竺最后的写的“猜测”
,刘备的冷静就如同糖一般化去了。
刘备不想死,真的不想死。
要是早知道会到这种地步,他把刘封赶走干什么啊。
之所以赶走刘封,是因为刘备心中有野心,有称王称霸的野心。
起兵攻打徐晃,乃是绝望之下的行为。
因为刘备知道,他不可能付出这样的代价的。
诸葛亮乃是他现在仰仗的重臣,陈到乃是他忠心耿耿的爱将。
虽然刘备对于赵云,徐庶都不怎么喜爱。
但是二人的能力都在,要是把他们给了刘封,起步是壮大了刘封?
至于魏延,刘备印象里只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后起小将。
五个人放在一起,刘备当然不愿意。
而且刘备认定了刘封这是在报复他,一点也没有诚意。
所以刘备绝望了,打算起兵攻打徐晃。
熟话说一鼓作气,前一刻刘备的心里还是不成功,便成仁。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也就是可以商量的。
刘备心中不可仰止的把五个人给分类了一下。
诸葛亮,以及陈到是不可能给的。
但是徐庶,赵云,以及魏延却是可以的。
虽然是给对方增加了势力,但是至少避免了自己的衰亡啊。
要是起兵攻打徐晃,等于是九死一生啊。
这个想法一升起来,就不可仰止的在刘备的心中扎根了。
并且快速的成长。
从最初的动摇,到最后的自问可以试试?
在失去新野,失去根基的前提下,刘备愿意把徐庶,赵云,魏延给让出来,保住新野。
只要排除掉诸葛亮,陈到就行了。
但是刘备也不是没有顾虑,若是平白无故的把徐庶,赵云,魏延等人弄去江夏。
那么人心就散了。
这一点,刘备深深的清楚。
所以,到最后刘备变得犹豫了起来。
还有一点,刘封的条件,必须以刘封的名义赈灾。
这一个条件实在是太,太让人纠结了。
老实说,刘备很少会犹豫不决。
但是刘备发现只要面对刘封的时候,他都会犹豫不决,并且陷入两难的境况。
必须找个人想办法,把徐庶,赵云,魏延送出去,并且又不损害己方人心的凝聚力。
诸葛亮肯定不行,他太古板了。
廖立?
刘备立刻想起了这个人,这个德行不行,但是搞小手段却是一流的人才。
想着,刘备再也不迟疑,吩咐了人叫廖立过来。
这些日子,刘备的命令在彻底的执行着,将军们努力的提升士气,以讨伐徐晃。
廖立虽然不是将军,但却是主簿,文书往来经过他的手,而且因为糜竺不在,廖立也暂时接管府库。
很忙。
刘备去派人找廖立的时候,廖立正忙的脚不沾地。
对于刘备忽然找他,廖立很意外,但还是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公文,来面见刘备。
在廖立看来,就算是事情再重要,也没有刘备重要,只要能稳住刘备就能保持权势,若是不能稳住刘备,就算是能力再出众,也可能会失势。
“主公。”
廖立快速的来到了书房外边,在外整理了一下衣衫,随后才走入了书房,拜见道。
“拿去看看。”
刘备从案上拿了糜竺的第二封公文,随即亲自起身来到了廖立的身前,道。
“诺。”
廖立先是微微一惊,但却迅速的接过了了刘备手中的竹简,很隐晦的打量了一下刘备。
见刘备眼中不比前些日的绝望,反而隐隐有些期待。
廖立立刻猜测这竹简内藏着了不得的事情。
很郑重的打开了竹简,廖立看了一眼后,心中立刻大喜。
看着这漫天要价,坐地起价。
廖立简直是欢喜的上天了。
他本来就想过,诸葛亮,陈到二人不能卖,但是徐庶,赵云,魏延这些边缘人物却是未必不能换。
只要刘封的口开的稍微低一些,就能通过山穷水尽的刘备。
但可惜刘封的胃口稍微大了一些,涉及到诸葛亮,陈到,廖立就知道没戏了。
刘备只能绝望的起兵攻打徐晃。
这一战,十死九生。
廖立知道。
而现在糜竺说,这价格可以商量商量。
刘备的眼中又含着期待,廖立立刻知道,这仗可能打不起来了。
绝望过后,刘备爱惜生命了。
不能露出喜色,不能露出喜色。
廖立知道,现在不是露出喜色的时候。
要是露出喜色,少不了有排挤同僚的嫌疑。
会惹来麻烦。
于是,廖立强压下心中的喜色,小心的问道:“主公的意思是?”
廖立的那些小心思,刘备也能猜出些许来。
“哼。”
冷哼一声,回到了座位上坐好以后,开口道:“虚的不用说,我要你想办法,把徐庶,赵云,魏延三人出走的影响力减到最低。”
廖立闻言笑了笑,对于刘备的态度不以为。
反而快速的盘算了起来,如何把影响力减少到最低。
廖立明白刘备的担心在什么地方。
片刻后,廖立眼前一亮,道:“这个好办,只要属下私下里与他们接触,让他们辞行就可以了。
徐庶乃是刘封的老师,而我听说赵云也是刘封的旧交。
如今新野正在危难的时候,只要他们肯自行出走,并且去江夏。
在外人看来,这二人就成了忘恩负义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