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驱虎吞狼(1/3)
“吱呀??”
府门洞开,青衫剑客负手而立。
林风面色淡然,周身却隐隐流转着周天境界的浑厚真气,在夜色中泛起淡淡光晕。
“诸位兴师动众,不妨先说说我何处得罪了各位?”
“石老魔麾...
古诗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连大雍皇帝都微微眯起了眼睛,指尖在龙案上轻轻叩了三下,似是在掂量这二字的分量。
招安?
这两个字,像是一枚沉入深潭的石子,在朝堂这口百年古井中激起层层涟漪。
徐瑾低垂着眼皮,手中拂尘微动,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李长庚跪在地上,头颅猛然抬起,双目如血:“古大人!
我父死于那萧横之手,尸骨未寒,您竟要招安?!”
“正是因为他死了。”
古诗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钟鸣般清晰,“所以更该冷静。”
他向前一步,衣袖轻摆,目光扫过殿中诸臣:“诸位可还记得,当年寇平大人镇守西北时,曾有奏报称:‘妖城百姓,非叛民,实弃民也’?”
无人应答。
但有人低头,有人皱眉,有人悄然握紧了拳。
“朝廷三十余年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饥荒来了,他们吃树皮;瘟疫起了,他们埋尸成山。
而我们呢?
我们在京城里庆贺丰年,在太庙前祭天祈福,说这是盛世太平。”
古诗的声音冷了下来:“可就在那样的绝境里,他们活下来了。
不仅活下来,还养出了一支能斩杀天元武者的军队,一个能在意志上冲破天地桎梏的首领。”
他顿了顿,看向皇帝:“陛下,萧横不是山贼,也不是流寇。
他是被朝廷亲手逼出来的‘天元’。”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
良久,皇帝才缓缓开口:“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招安一个弑杀重臣、屠戮官军之人……朕若答应,天下如何看我大雍?
律法何存?
纲常何在?”
“正因为天下看着,所以才更要招安。”
古诗不卑不亢,“若战,西北必再起烽火。
七艘云螭舟败退,已损我军威。
若再派大军征讨,耗费钱粮不说,万一萧横真如传闻所言??
以意志燃命强行踏入天元之境,那他下次出手,未必只会杀一个李长庚。”
他目光锐利如刀:“他可以杀更多的人。
比如……京城里的某一位。”
这话已近乎僭越,可没人敢斥他大逆不道。
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他说的是事实。
朱梦醒死后,朝廷尚有两位天元武者:一是古诗,二便是隐居多年的兵部尚书秦无咎。
但秦无咎早已闭关不出,传言其寿元将尽,能否出手犹未可知。
而古诗虽为天元,却从未真正与人交手,实力深浅难测。
换言之,此刻的大雍,面对萧横,并无必胜把握。
皇帝沉默良久,终于问:“你打算怎么招安?”
“赦其过往罪责,封地赐爵,许其自治。”
古诗道,“西北三十六州,本就荒芜残破,与其年年赈灾输粮,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管。
只需每年纳少量赋税,名义上归属朝廷即可。”
“封什么爵?”
“王爵。”
古诗一字一顿,“萧横若肯归顺,当封‘北冥王’,掌西北军政大权,世袭罔替。”
此言一出,李长庚当场怒吼:“疯了!
你们全疯了!
他杀了我父亲,你们还要给他封王?!”
“住口!”
皇帝一声厉喝,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落,“你父之死,朕痛心之至。
但你若再扰乱朝议,莫怪朕不念父子之情!”
李长庚浑身颤抖,终究咬牙伏地,不再言语。
皇帝转头看向古诗:“你不怕他得了势,日后反噬朝廷?”
“怕。”
古诗坦然承认,“但我更怕现在就把他逼到绝路。”
“萧横此人,行事狠辣却不滥杀。
他在妖城重建秩序,收容流民,兴修水利,甚至开办学堂。
这样一个人,若真心想造反,早在数年前便可南下攻城略地。
但他没有。”
“为什么?”
“因为他要的从来不是江山。”
古诗缓缓道,“他要的,只是一个公道。”
皇帝闭上了眼,许久未语。
窗外风起,吹动帘幕,露出一角灰蒙蒙的天空。
片刻后,他睁开眼,提笔写下一道密旨,交给徐瑾:“拟诏。
内容按古诗所奏,加一条??
召萧横入京面圣。”
众人皆惊。
召一个刚杀了重臣的逆贼入京?
这不是招安,这是赌命!
古诗眉头微皱:“陛下,此举风险极大。
萧横若不来,是抗旨;若来了,恐生变故。
万一他在京中发难……”
“那就让他来。”
皇帝冷笑,“朕倒要看看,是他萧横的拳头硬,还是朕这座龙椅稳。”
…… 与此同时,西北府。
夜色如墨,残月半悬。
萧横盘坐在城楼最高处,身上披着一件旧袍,那是他当年做山匪头领时穿过的。
风吹得衣角猎猎作响,他的脸色依旧苍白,气息仍有些虚浮。
那一战,他确实赢了。
但也几乎死了。
石飞火站在他身后,默默递上一碗药汤:“喝了它。
这是用五百年雪参、龙髓膏和三滴凤凰血熬制的续命汤,能帮你稳住经脉,不至于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