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864章 故知足之足,常足(1/2)

因为看过粱嘉辉演的《棋王》,老前辈就毫不犹豫的点头:“所有这部戏的投资成本,由我们象棋总会给了,要到内地上映的费用,也由我们承担!”

结果让卫东说:“钱我们一人一半,挂象棋总会的名头,只求您一件事,能公开带着这位演员亮相,他因为在内地演过戏,被右岸封杀了只能去摆摊,可他梗着脖子就是不肯低头。”

这话对那些骑墙派的港商说,肯定要考虑右岸市场的生意会不会受损。

一个市的市场怎么都没一个省大。

只有放眼全国的才会毫不犹豫点头:“好!

这样的演员要照顾好,演得很好。”

确实演得好。

让卫东依旧只描述了梗概,详细讲了那幕吃米饭的戏。

粱嘉辉和阿玲到江浙内地去采风时,结果找寻到有这个故事的原著。

只不过是把让卫东说的《棋痴》变成了《棋王》。

前几年就面世出版,传载还蛮多。

其中就有让卫东详细提到过的这个吃米饭细节。

那就简单得很,粱嘉辉自己做主花点钱把电影版权买下来改编。

还把和剧本带到花旗给老板过目了。

的确就是他表达的那个故事。

让卫东只是要求淡化知青时代的苦难,甚至不要直接去描述苦难,因为八十年代的文学、文艺思潮尽是反思那些苦难,还命名为伤痕文学之类。

从忙着开始做生意,让卫东在大学校园里遇见这类文学思潮都表示扯几把淡。

不要美化苦难,也别渲染苦难。

他从来没兴趣鼓吹苦难,更不喜欢去挖掘伤疤,只有创新科研、开创生意能力不足的人,才喜欢留恋在那些所谓触动人心的文艺腔调里。

这类自怜自爱的灰色情绪,在曾经断手四十年的人看来就是矫情。

而且是可以蔓延传染的负面情绪。

他要求处理得干净利落,推动向往美好的感觉。

粱嘉辉就做到了。

他给里的主角,设计了个本来没有的小动作。

知青穿着衣服虽然破旧,但一定穿得整齐端正面对下棋。

可能从演戏刚开始,喜欢设计点小动作赋予角色生命,周星星、粱嘉辉他们就已经与众不同。

当然,跑龙套的时候设计这些细节,只会招来导演叱骂。

他们那会儿也不懂配角必须服从主角的主次关系。

做了主角这么干就是敬业精神的专业体现。

如果说《英雄本色》里,发哥给小马哥设计了那根剧本没有的火柴叼在嘴角,吊出天际,四十年后都让人过目难忘。

粱嘉辉设计的这个轻轻扣上风纪扣,就表现出主角脱离现实苦难,进入棋道的仪式感。

从动荡到下乡知青,无论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

他淡淡的捧着棋谱,体现出“庄子妻死,惠施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别人不是亢奋就是哭泣,伤感、无聊、厌倦这些情绪,都不会出现在主角身上。

“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那种半透明便宜镜架撑起来的眼镜,到最后都支离破碎了,粱嘉辉依旧演出了平静淡然的神韵。

唯有轻轻扣上领口以后,他就把全身心沉浸到棋道里。

如痴如醉,坚韧沉着,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贯注在千变万化的象棋世界中。

在局势纷乱、经济萧条、生活困顿的时候,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的阶段。

不是所有人都有让卫东这种踹开小舅,卖腊肉也能起步的天眼思路。

上辈子不是稍微走错点,卖瓜子就最后错到底么。

所以暂且不论这种思想消极与否,起码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疏离和超越。

我有我沉迷的东西,那我就不瞎掺和眼前光怪陆离的东西。

吃饭那段就演得非常传神,平静中蕴含力量,哪怕只是变形的铝饭盒里带点咸菜的白米饭。

粱嘉辉饰演的主角也能非常认真的的细细咀嚼,偶尔停下来很小心的把嘴边或者下巴角的饭粒用中指抹到嘴里,细致吮净。

最后再冲点热水,把饭盒上哪怕最后一丁点油花都不浪费的吸收好。

带着已经很知足的神色喝完那点洗碗“汤”

,重新沉浸到自己可以“研究”

的事物中。

那外界的一切都伤害不到他了。

但结局相比改动过,比赛最后的对手哀求给他留点老脸和棋时,主角想想拒绝了,这是他内心最后的精神堡垒,如果这都放弃了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坚持赢完棋局,却没有拿奖品,摇摇晃晃的带着心满意足微笑走出去。

然后在回乡下生产队的路上,看见旁边河里有孩子落水呼救,他才毫不犹豫的小心放下那盒伴随多年的象棋跳下水去… 电影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

不需要交代主角救人是不是有生命危险,他的生命已经足够富足伟大,不会被任何人奴役。

这才对得起片名里最后那个王字。

粱嘉辉确实把那种追求心灵清净和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演出来了。

可在HK很少有人能共鸣。

这是HK最好的时代,哪怕南亚难民逃到HK来都能从“食得饱”

到“食得好”



文人们已经过了那种吃不饱饭,还要拼命构建内心世界来抵御时代重压的阶段。

他们谈的都是诉求,是追求。

所以哪怕老前辈在首映完成后,当着大量镜头热情的握着粱嘉辉的手寒暄,感谢他为象棋总会拍了一部好电影,宣布象棋总会将承担所有拍摄开支,并且向主演导演摄像直到后勤参演人员都每人包个十万港币红包。

狠狠地拉了一把媒体热度。

也没能把电影票房拉起来,第一天八十几万,第二天新闻散发了以后也就勉强到一百多万,后面又迅速落到二三十万。

紧接着院线肯定会迅速萎缩,影院要吃饭的,不可能让不卖座的电影占住档期。

甚至有部分立刻把《赌神》拉出来放,合胜全力推动各种发行,肯定也是朝着卖座的电影去。

肯定都会嘀咕这多容易赚钱,搞那些深沉的东西做什么。

发哥在首映式后,拍拍粱嘉辉的肩膀转身带篮球队去新马泰打友谊赛练兵了。

坎普本来很有点磨叽,舍不得走。

滑浪风帆总会会长早就在东南亚找了处举行帆板比赛的地儿,马上把黎月娥跟几个队友教练派出去体验!

小黑哥立刻屁颠颠儿的跟着跑了,就像前面吊了个红萝卜。

实在是连黎月娥都看出来老板调侃他俩的做法,臊红了脸踹坎普滚远些,不要打扰她打比赛。

发哥远远的给让卫东做手势,表示会坚决挡拆小盆友的早恋行为。

粱嘉辉半点沮丧反应都没:“只要老板没批评我做得不好,我就努力改进,要不我再演一部逗乐的?”

地摊都摆得,他要的只是这部戏是不是符合老板要求给内地观众看的样子。

让卫东叫他别担心,等看过周星星的电影票房情况,就带着他和电影回内地去。

粱嘉辉却不忘初心:“要不我还是做本杂志来弥补亏空吧。”

让卫东哈哈乐:“你没看见我都忽悠到象棋总会来赞助补贴拍摄成本了?

到内地一定会让人喜欢的。”

其实也跟着前面分了七八百万的王鑫也不慌:“先送到东瀛去上映试试看,他们对这种题材还是比较喜欢的。”

让卫东嗯嗯对眼色,其实要安慰的主要是周星星,感觉他就像是定了刑期,看前面的有人爆头,有人被刀下留人的御赐黄马褂,现在光是坐在电影院就满脸是汗。

第一部电影就离经叛道的他还是太冒险了,紧张又忐忑到据说越来越失眠。

让卫东想起于松海的形容。

拍周星星的臂膀:“我有个大哥说你感到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候往往就是在淬炼自己,能撑过去那就是太上老君炼丹炉出来的孙猴子,撑不过去就是一捧灰,既然相信自己是精钢就不要怕淬炼,学辉仔放松些。”

粱嘉辉烧浪贱的拍拍自己脸:“我脸皮厚!

而且积极主动的要求干活儿,老板就不好开除我,真的,我觉得我还是办杂志最靠谱,再说我跟佳玲住在山顶道也空荡荡,要不星仔住过来,不然就搞杂志社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