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2章 :再不是一个可以被糊弄、被教导、被架空的皇帝!(1/2)

钱谦益知道,一场远比党争更加残酷更加深刻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简单的道德批判,已经失效了!

你骂他“不法先王,状如商贾”

,他反手就问你这个季度的业务完成了多少。

这根本就是鸡同鸭讲,秀才遇到兵。

不,比秀才遇到兵,更可怕!

因为这个“兵”

,手里拿着的不是刀,而是一本你完全看不懂的……账本。

他必须找到新的斗争方式。

钱谦益那颗在宦海沉浮多年,早已磨练得无比敏锐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

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去理解这套“新话术”

,去学习它研究它,然后,利用它。

用皇帝的逻辑来武装自己。

你可以说我礼部教化万民的“投资回报率”

无法短期量化,但这是长期价值投资,是为了提升整个大明未来的无形资产。

你可以说我弹劾的“成功率”

低,但我的“业务”

核心是风险预警啊,至于这警预得对不对.....

这条路很难,很屈辱,但或许是唯一能与皇帝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的方式。

要么....

就必须从根子上,彻底否定这套“新话术”

的合法性。

要将它定义为“亡国之言”

,“祸世之术”



要联合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形成一股滔天的舆论,告诉天下人,告诉历史,皇帝正在用商贾的算盘,毁掉国家的根基!

要逼迫皇帝,在“道统”

的压力面前收回成命。

这条路更凶险,更决绝,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他们将重新夺回话语权,赌输了,至少他钱谦益便是万劫不复。

…… 次日,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被请到了文华殿。

文华殿曾是帝王经筵之所,是文臣们最感荣耀的殿堂。

这里的每一根梁柱都似乎浸透了圣贤文章的墨香,然而今天,当黄立极等人踏入这座空旷的大殿时,只感到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比殿外的朔风,更加刺骨。

朱由检早已等在那里。

他没有穿繁复的龙袍,只是一身玄色常服,负手立于殿中,背对着众人,仰头看着殿顶那繁复华美的藻井。

朱由检没有回头,却仿佛知道每一个人的到来,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呼吸与心跳。

“都来了?”

他的声音很平静,在大殿中激起一圈圈空洞的回响。

“臣等……参见陛下。”

黄立极领头,众人战战兢兢地跪拜下去。

他们这几位名义上是“魏氏内阁”

的延续,是前朝留下的政治遗产。

他们本以为新君登基,要不了多久就会将他们尽数罢黜,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皇帝留下了他们。

起初他们以为是幸事,现在他们才明白,这或许是比罢黜更可怕的惩罚。

他们成了皇帝手中用来试探旧体制..

推行新政令的工具,或者说,是小白鼠。

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皇帝那冰冷的目光正透过他们,审视着他们背后那个庞大而腐朽的官僚体系。

“平身吧。”

朱由检缓缓转过身。

他的目光,在每一位阁臣..

尚书的脸上一一滑过。

黄立极的谄媚与恐惧,施凤来的不安与骑墙,还有几位尚书脸上那混合着困惑抵触与茫然的复杂神情,他都尽收眼底。

朱由检没有多言,只是对身边的王承恩递了个眼色。

王承恩会意,立刻指挥着几名小太监将一叠早已准备好的文书,分发到每一位大臣的手中。

那不是传统的奏疏也不是圣旨,那是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纸是上好的宣纸,但上面却用一种极为精细的...

仿佛是雕版印出来的宋体字,印着密密麻麻横竖分明的表格。

纸张入手,有一种冰冷陌生的质感。

黄立极颤抖着手,将那份文件捧在眼前,只见最上方,一行大字清晰地印着——《大明内阁/部院季度工作规划及预算申请表(试行)》。

下面,则是一系列让他头晕目眩的栏目: “部门/项目组”

、“负责人”

、“季度核心目标”

、“关键成果指标”

、“预期产出量化标准”

、“所需资源(人/财/物)”

、“预算申请(银两)”

、“风险评估”

、“跨部门协作需求”

…… 每一个词都像是一把冰冷的锥子扎进黄立极的脑子里,但他能感觉到这薄薄的一张纸比千钧还要重!

“这份东西,朕想,诸位爱卿在昨日朝会后,应该已经不陌生了。”

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不带一丝情感,“朕给你们三天时间。

三日之后,朕要看到你们填好的表格,放在朕的御案上。”

大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落针可闻。

只能听到几位老臣那粗重而压抑的呼吸声。

三天?

别说三天,就是给他们三年,他们也填不出这种鬼东西!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户部尚书王永光往前挪了一步,户部掌管天下钱粮,对数字甚是敏感,他硬着头皮躬身道:“启禀陛下……臣,愚钝。

这表格里的许多名目,臣闻所未闻。

便说这‘预期产出量化指标’,我户部掌管天下钱粮,税收的出入,漕运的损耗,都有定数,勉强……或许还能填上。

可是……”

他的声音顿了顿,抬起头,看了一眼旁边脸色煞白的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可是,吏部考核天下官员德行,礼部教化四海万民,这……这‘德行’与‘教化’,乃是圣人之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业,又如何……如何‘量化’?

难道说,吏部一年提拔了多少清官,就算‘产出’?

礼部一年祭祀了多少次天地,就算‘指标’吗?

这……这岂不是荒唐?”

王永光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