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57章 洛杉矶的八月(2/3)

“会有的。”

他们还去了拉斯维加斯。

夜晚的Strip大道霓虹璀璨,各色酒店灯火辉煌。

龚雪紧紧挽着何雨鑫的胳膊,既觉得新奇又有些无所适从。

“看看就好,这里不适合我们。”

何雨鑫拍拍她的手。

他们看了一场秀,吃了顿精致的晚餐,便离开了那片喧嚣。

轻松日子没过几天,何雨鑫就开始忙碌起来。

国内奥运代表团即将抵达,他接到何雨柱的电话,交代了相关事宜。

实际上何雨柱早就有所准备,之前还通过方叔进行了协调。

方叔最初很惊讶,没想到何雨柱在北美有如此规模的产业。

代表团抵达前夕,何雨鑫与酒店负责人反复核对接机、住宿和交通的每个细节。

使馆方面先派了人过来接洽,一位姓王的参赞在何雨鑫陪同下,仔细查看了酒店房间、餐厅、会议室以及训练场地。

“何先生,安排得太周到了,真是出乎意料。”

王参赞连连称赞,接着面露难色,“只是这费用,代表团经费实在有限,出来时的行头还是国内厂子的,这么高的标准,恐怕.”

何雨鑫立刻道:“王参赞放心,所有费用由我们黄河集团承担,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咱们自己的运动员。”

王参赞还是有些迟疑,借着酒店电话直接拨回国内请示。

过了一会儿,他放下电话,神色轻松了许多:“国内同意了,非常感谢黄河集团的慷慨!

这边就麻烦你们了。”

七月底,代表团抵达洛杉矶。

大巴车直接将队员们接到了酒店,队员们看着明亮宽敞的大堂,都有些不敢相信——出发前他们被告知此行条件艰苦,没想到眼前竟是这般光景。

领队和何雨鑫简短交接后,队员们拿到了房卡。

房间干净舒适,桌上还放着欢迎水果和印有国旗、熊猫、黄河标识的纪念品;训练服、比赛服也已备好,红白配色,胸前印着鲜艳的国旗,材质和款式都看得出用了心。

很多运动员直接把小小的徽章别在了衣服上,女运动员更是跑去跟男运动员换可爱的纪念品。

接下来的日子,运动员们投入紧张的赛前适应训练。

何雨鑫安排的车队准时接送他们往返于酒店和训练场之间,训练场馆设施完善,器材齐全;厨师团队特意研究了运动员食谱,既保证营养,也尽量兼顾口味。

何雨鑫没再多打扰,只让陈胜安排了一些懂英语的华裔员工和当地华侨志愿者,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各项目比赛时,组织起有效的助威队伍,不让中国队员在场上感到冷清。

龚雪也默默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帮着核对物品清单,或是在队员们训练归来时送上一个鼓励的微笑。

比赛日正式开始,奥运赛场上瞬间被拼搏与激情点燃。

在普拉多射击场,身着中国红射击服的老将许海峰,神色沉稳地站在靶位前。

推弹上膛、举枪、瞄准、击发——每一个动作都如钟表般精确稳定。

最后一枪响过,电子靶标定格成绩,场边短暂寂静后爆发出巨大欢呼!

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由他实现!

何雨鑫和龚雪在看台上与所有华人一起激动地起身鼓掌,看着那位戴眼镜的沉稳小伙子上台领奖,何雨鑫的眼眶难以抑制地湿润了。

体操馆内,“体操王子”

李宁的表演征服了世界。

他在自由体操、鞍马、吊环上如蝴蝶穿花,动作飘逸又充满力量,落地如钉般稳稳站住。

一人独得三金两银一铜,成为那届奥运会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当他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胸前挂满金牌,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那自信灿烂的笑容感染了所有人。

龚雪紧紧抓着何雨鑫的胳膊,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觉得无比自豪。

女排姑娘们的比赛更是牵动人心。

小组赛1:3负于美国后,姑娘们没有气馁。

决赛再次相遇,她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郎平的一记记“铁榔头”

重扣、张蓉芳的巧妙线路、杨锡兰的组织调度、周晓兰的严密拦网…她们一分分地拼,一局局地抢,最终直落三局击败东道主美国队,首次夺得奥运会金牌,实现“三连冠”

伟业!

整个场馆被华人观众的呐喊点燃,何雨鑫安排的助威团挥舞着旗帜,许多老华侨泪流满面。

龚雪也早已热泪盈眶,紧紧抱住了何雨鑫。

跳高赛场,朱建华顶着巨大压力。

虽然未能复制世锦赛的辉煌再次打破世界纪录,但他奋力跃过2.

31米高度,为中国队拼下一枚宝贵的铜牌。

每一次起跳前,他凝神屏气的专注,以及过杆后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向观众致意的谦和,都让人印象深刻。

举重馆里,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力拔山兮,分别斩获金牌。

他们登场时一声气吞山河的呐喊,将百公斤杠铃悍然举过头顶时爆发的力量与脖子上暴起的青筋,以及成功后激动挥舞双臂的场景,无不令人血脉偾张。

每当有中国队员上场,何雨鑫安排的助威团就会挥舞小红旗,成为看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次游泳比赛后,何雨鑫和龚雪在运动员通道遇到刚领奖下来的队员。

年轻运动员认出了龚雪,惊喜地要签名,然后对何雨鑫郑重道谢:“何先生,谢谢您的安排,让我们能专心比赛。”

何雨鑫只是拍拍他肩膀:“是你们自己争气。”

回酒店的路上,夕阳把洛杉矶染成金色。

龚雪看着开车的何雨鑫,忽然说:“这次旅行让我更了解你了。”

何雨鑫转头看了她一眼:“是吗?”

“嗯,我以前觉得你就是个商人。

但现在我发现,你心里装着更大的东西。”

何雨鑫笑着道:“其实我也只是个执行者,这趟行程是我大哥安排的,你只要不抱怨我们的蜜月旅行太短暂就好。”

“怎么会,这趟蜜月旅行太有意义了,真的!”

“你喜欢就好,我也觉得很有意义!”

“以后见了大哥,你要好好表示感谢!”

龚雪道。

“那你就有点难为我了,我怕是只能口头表示感谢了,主力还要看你哦!”

“我,我怎么感谢!”

龚雪小声道。

“心意到了就行!”

何雨鑫笑道。

奥运会闭幕那天,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在庆功宴上,领队代表全体队员向何雨鑫敬酒,连称呼都变了:“小何,这次真的多亏你们了。

回去后我们一定好好总结,四年后再战!”

何雨鑫举杯:“一定会有更多中国健儿站在最高领奖台上。”

晚宴结束后,何雨鑫和龚雪回到房间,龚雪忽然从背后抱住何雨鑫。

“怎么了?”

何雨鑫转身搂住她。

“我在想,等我们有了孩子,一定要带他来看奥运会。”

龚雪轻声说,“还要告诉他,他爸爸曾经为祖国的荣誉努力过。”

何雨鑫温柔地吻了吻她的额头:“好,一定。”

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会期间,国内虽无法实时收看全部赛事,但通过新闻简报和实况录像,民众的热情依然高涨。

单位会议室、厂矿食堂、甚至有人家的大院里,只要有一台电视,就总会围着一群人。

黑白或彩色的屏幕上,跳跃着来自大洋彼岸的画面。

许海峰举枪瞄准的沉稳,扣动扳机后短暂的寂静,以及随后爆发的欢呼;李宁在鞍马、吊环上行云流水的动作和落地时稳稳站定的瞬间;女排姑娘们一次次奋力跃起重扣,拦网成功后抱在一起欢呼的场景,每一个画面都让围观的群众屏息凝神,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每当中国运动员站上领奖台,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奏响时,围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起身,神情庄重。

胡同里、弄堂间,时有鞭炮声零星响起,那是人们自发地在庆祝胜利。

电视转播的画面里,不可避免地摄入了中国代表团驻地酒店的外观,那醒目的“君悦”

标志偶尔会出现在背景中。

运动员们身穿的红白配色训练服和比赛服,胸前是鲜艳的国旗,衣角处则绣着细小的“黄河”

字样和标志。

当镜头推近捕捉运动员特写时,那标志虽不张扬,却清晰可见。

解说员在激动地评述赛事间隙,有时会补充介绍几句:“我们看到,中国代表团此次出征海外,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像黄河集团这样的民族企业的大力,从行程住宿到装备保障,都为我们的健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让他们能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拼搏。”

这些画面和话语,随着电波传入千家万户。

人们记住了运动员们的拼搏与荣耀,也无形中将“黄河”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