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27章 又来一位讨‘债’的(1/3)

果然,何大清看到后,第一时间给家里打了电话,然后还亲自下厨炒了个菜。

晚上回家陈兰香真就没再追问什么,这都是何雨垚那小子的主意,他应该干了不是一次了。

第二天何雨鑫再去约的时候,就没被拒绝,因为昨晚聊到他回来待不了几天。

何雨柱也给自己三弟放了假,所以何雨鑫这几天是开着车带着美人在香江到处跑。

何雨垚那叫一个羡慕啊,可惜他没有那么多集中的时间。

何雨鑫离开香港返回内地后,关之琳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但心中却多了一份若有若无的牵挂。

这位何家三少爷与她以往认识的富商阔少截然不同,没有浮夸的炫耀,也没有轻佻的举止,反而带着一种沉稳内敛的气质。

五月初,一个由内地部委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团抵达香港。

这个规模不小的代表团此行名义上是进行学术交流与商务考察,实则还带着特殊的审查任务。

何雨柱提前收到了沈行长那边的通知,安排顾元亨负责主要接待工作。

他自己则在代表团抵达的第三天,于集团总部会议室会见了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他不想表现的太积极,这可不是几十年后。

“何先生,久仰大名。”

代表团团长是一位五十岁上下中年男子,握手时力道沉稳。

“哪有什么大名,一些虚名罢了。”

何雨柱谦虚道。

“哈哈哈,何先生太谦虚了,不管是冀东还是特区我都去了,黄河集团的实力了得啊。”

“也就一般!

,”

何雨柱微笑回应。

“何先生,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

这位也开起了玩笑。

“不敢不敢!”

“那我们开始正式的会议内容吧。”

代表团团长道。

“可以。”

“这上面是我们想合作的内容,相关部门的人今天也在,我们看看哪些能达成。”

“没问题。”

黄河这边每人桌面上都有一份文件,何雨柱开始翻看,不得不说上面还真是重视,航空、航天、航海领域都有涉及,而且还都是某一个点。

这里面黄河自己的只涉猎了一部分,别的为什么在这份清单上,看来还是钱闹的。

“何先生,怎么样?”

等何雨柱看得差不多代表团团长问道。

“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

何雨柱道。

“可以,你问。”

何雨柱起身在大黑板上开始写。

“第一、投资回报的保障机制。”

“第二、技术保密的防护体系。”

“第三、资金用途的监管措施。”

“第四、防止人才流失保障措施。”

“第五、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

每写下一条,代表团那边就响起一阵压抑的窃窃私语。

副团长李红国凑到团长张正阳耳边,低声道:“团长,这何雨柱是不是有点太较真了?

咱们之前跟黄河集团合作其他项目,也没这么多约束啊。”

张正阳微微皱眉,没有接话,目光紧紧盯着黑板上的五条内容,若有所思。

旁边的技术顾问王教授也忍不住嘀咕:“这些条款看着是保护黄河的利益,但处处透着对咱们的不信任,这合作还怎么谈得拢?”

等何雨柱放下粉笔,张正阳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探寻:“何先生,我想请问一下,你的顾虑在哪?

按说以黄河集团和咱们的合作基础,不该有这么重的防备才对。”

何雨柱笑了笑,伸手拉开了墙上的幕布,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赫然展现在众人面前。

他拿起教鞭,依次指向几个地方:“张团长请看,在这,欧美对咱们的技术封锁从未停止;在这,不少国家都在挖咱们的高端人才;还有这,正虎视眈眈盯着国内呢。”

随着教鞭落下,代表团众人的脸色愈发凝重。

李建国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张正阳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长叹一声:“明白了,其实这些也是我们一直担心的问题,何先生看得很远啊,考虑得比我们更周全。”

“没办法。”

何雨柱摊摊手,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这些年黄河在海外拓展,被打压多了,自然就想得比别人多一点,不得不提前做好防备。”

“何先生放心,这些条款我们都可以接受。”

张正阳当即表态,“尤其是人才流失这一条,我们回去后就立刻上报,责成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监管措施,绝不让辛苦培养的人才白白流失。”

何雨柱点点头,重新坐回座位上:“那好,既然张团长有这个诚意,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哪些措施我们可以马上落地,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没问题,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张正阳认真道。

接下来的三天,双方围绕着项目和五条条款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谈判。

会议室里的争论声此起彼伏,有时为了一个监管细节,双方能僵持半个多小时。

“关于资金监管,我们希望能派人参与项目的财务审核,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黄河集团的财务总监陈慧说道。

李建国立刻反驳:“这恐怕不妥,学校的财务体系有自己的规范,外人参与审核会打乱我们的流程。”

何雨柱接过话头:“陈总监的意思不是干涉学校正常财务,而是针对我们投入的这笔专项经费设立单独账户,双方共同监管。

这样既能保证资金安全,也不会影响学校其他工作,张团长觉得呢?”

张正阳沉吟片刻,点头道:“这个方案可行,我们可以接受。”

谈判间隙,张正阳特意把何雨柱请到了隔壁的休息室。

刚关上门,他问道:“何先生,你昨天提到的人才流失重灾区,能再跟我具体说说吗?

我实在没想到,这些领域竟然会有这么大的风险。”

何雨柱给两人倒了杯茶,坐下后才缓缓道:“张团长,大学恢复招生没几年,很多专业人才刚刚培养出来,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

像航空航天、材料科学这些高端领域,国外开出的条件太诱人了,很容易就把人挖走。

我在香江、岛岛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国内要是不提前防范,迟早要吃大亏。”

张正阳脸色一沉:“你说得对,我们确实疏忽了这一点。

那你觉得,除了出台监管措施,还应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留住人的心。”

何雨柱语气严肃,“不仅要限制人才外流,还要提高他们的待遇,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

只要让他们觉得在国内能实现价值,自然就不会想着出国了。”

张正阳深以为然:“何先生说得太对了,回去后我一定把这些建议上报给上面,尽快落实。”

何雨柱笑了笑没有继续说,点到为止么。

二人喝过了茶又回到了会议室。

五天后,当黄河集团把最终的预算表摆在代表团面前时,所有人都傻了眼。

李建国拿起预算表,声音都有些发颤:“张团长,这,这加起来竟然有几千万美元?

还有这么多设备,这投入也太大了!”

张正阳看着预算表,喃喃道:“难怪何先生会提那么多要求,这么大的投入,要是管不好,确实会血本无归啊。”

何雨柱一旁解释:“这些项目虽然单个投入不大,三十万、五十万美元,但加起来几十个项目,再加上设备采购,金额自然就上去了。

不过请放心,这些投入我黄河还是投的起的,当然回报也要对得起我们的投入才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