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929章 次次都上当,当当不一样(1/2)

陆军的同志双眼放光,高振东太了解自己的同志了,这个参数对于他们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

一挺7.

5kg,能打全威力弹的机枪,还能当重机枪使,对他们来说,只需要提一嘴,自然就会咬钩,不让咬他们绝对跟你急。

如果说9kg还要考虑考虑技术来源,那7.

5kg对比现在在搞的轻重两用机枪的11kg,能压制一切不服。

防工委这边明显也知道这个情况,高振东这好上加好的最后一击,完全压制了一切意见,没人能再反对什么,有本事你也搞个一样的?

“好!

就搞这个!

回头我们就找老毛子买样品,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京城工大了,至于轻重两用…继续搞,搞出来对比对比,做技术储备也是好的。”

已经搞起来的东西,能不随意取消还是不取消,也要考虑到多方的心情嘛,多储备一些技术也是好事,现在条件好很多了,多支撑一挺机枪的研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高振东只需要哐哐哐的往外拿好货就行,但防工委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而作为京城工大的教授,高振东在这里就代表了京城工大,所以是“你们京城工大”

,而且这么说,感觉上高振东就是防工委的人,贼爽。

整个过程,都没人怀疑这个7.

5的改进型通机能不能做出来,仿佛只要高振东说了,那就是板上钉钉,只是在选择要不要而已。

“振东同志啊,你说的那个高机放平的事儿…”

陆军的同志乐呵呵的,主动提起了这个事情。

看看还有什么惊喜?

“对,我正要说这个来着。

我们都知道,随着精确制导弹药的发展,以及空中战术的改进,高机防空这个事情,其实已经不是太靠谱了。”

高振东的话,让部队的同志想起这几次作战的空中打击过程,那距离,让原本是防御俯冲轰炸和贴地扫射的高射机枪,的确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再想想我们在轰炸机改的新攻5关键部位上那些厚重的装甲,看来这个东西真的是效费比极低。

“但是直升机的崛起,让高射机枪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吧?”

同志们对现代战争的研究也没落下。

“对,可是一来,我们有便携防空导弹了,二来,主要对地,不等于不能对空,三脚架设计得当,依然能保留对空能力,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反而使用起来更灵活。”

便携防空导弹…想了想脏三的直升机,同志们乐了。

而且高总工说得对啊,主要对地,这是使用思想的改变,但是并不等于就不能对空了,该对空的时候,依然可以架起来哐哐哐的一阵猛射,12.

7mm的口径又不会有什么变化。

“嗯,倒是有道理。

但是12.

7mm高射机枪的重量那么重,就算减到5060公斤,实际上想伴随也非常艰难,现在40公斤的7.

62重机都已经很有难度了。”

“对啊,再怎么减,50公斤总是要的吧?”

“那么大口径,太轻了精度根本没法保证,打一枪蹦半天。”

伴随这个事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要考虑重量、拆装便利、长度体积这些问题。

此时同志们看见高振东脸上神色很古怪,一副很想大笑的样子,不知道他心里面在憋着什么屁。

高振东当然不是想笑这些同志,而是想起了我们几十年后上的那些恶当,那真是次次都上当,当当不一样。

NSV机枪的“总重”

25公斤、AIM120导弹的双脉冲发动机、高超音速导弹的高速机动再入、F22战斗机的2.

0升力系数、朱姆沃尔特的双波段天顶星雷达、NGAD的wiki试飞…甚至传言F119发动机的推比10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真是没地儿说理去。

除了NSV是自己人翻译失误导致的外,其他的统统是敌人在吹牛逼,这就很难绷,这帮外国鬼子,太坏了!

但是要说是坏是好,不好说,有时候能力够强的时候,到底谁吃亏是个没准的事情。

想起80年代因为实在没办法,只能将12.

7mm重机枪总重控制在26.

5公斤而遗憾不已的前辈们,高振东实在是想乐。

诶,不对,现在是60年代,我才是前辈,不笑了不笑了,这多不厚道。

眼看着高振东乐成这样,同志们不淡定了,你说你,本事大也不能这么笑吧?

就在同志们心气儿渐渐不顺的时候,高振东一句话平复了所有。

“如果我说,能把枪的重量控制在32公斤,是不是就能伴随了?”

全场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多少?

要不是我聋了,要不就是你疯了!

这是所有同志的想法。

不少人知道他是搞材料的,但是别管你什么材料,枪的主体是钢,这是变不了的,只要是钢,密度基本上就不会低于7.

8,你再怎么折腾,这东西是变不了的。

“振东同志,你是不是…是不是说错了?”

连陆军的同志都不淡定起来,这事儿不可能啊,赶紧给高振东找个台阶下。

高振东脸上笑眯眯的,但是语气很坚定,吐字很清晰。

“没错,就是32公斤。”

我们的第一代重机是88公斤,第二代是56公斤,第三代是41.

5公斤,第四代,也就是上当的一代,是26.

5公斤,第五代涨回来了一点,但是没有本质区别。

高振东还是不想玩儿那么极限,毕竟32公斤是一个超级够用,已经能惊呆所有人的数字。

而且那个机枪的原理和结构他知道,不过一些细节还是不大清楚的,所以他在26.

5的基础上加了20,32公斤。

“其中枪身预计18公斤,枪架14公斤。

空枪啊,我说的是空枪。”

高振东进一步明确了参数,相比17和9.

5,都上涨了一些,特别是枪架。

废话,我们当然知道你说的是空枪,加上60发子弹还能控制在32公斤,那你是神仙。

第四代重机枪:这事情吧,其实也不是不能商量。

“不可能,12.

7减到枪身18公斤,恐怕一枪就能散架!”

高振东乐呵呵的,也不生气,实际上这些同志没有站起来说他胡说八道,已经算是这些同志涵养好,有的事情,他自己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我是搞材料的,需要的新材料对我来说问题不大,加上一些结构、原理上的优化,没问题,没问题。”

噢,这货是搞材料的,这是他的先天优势,这么一想,枪身18公斤好像不是不可能,想一想即将定型的二代坦克的装甲和车体… 陆军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马上投降,这是好事啊,赶紧投了吧。

那真是投降一念起顿觉天地宽,不说了,等着就好。

32公斤,哦哟哟,这是要把12.

7mm搬到一线阵地上,笑看天下轻步兵,谁敢和我对射。

在高振东这里得了无数好处的部队同志,不再质疑这个事情,等着就好,等着就好。

“嗯,这么说倒是也有一点道理,但是枪架这么轻,一枪下去恐怕就变形了吧。”

是是是,你搞材料的了不起。

“一样,材料够结实,结构足够优化,变不了。”

高振东还是那个样子。

卧槽,能不能别提材料的事情了?

“但是枪架太轻,射击起来散布可就成问题了,这总是改变不了的。”

有搞枪械的同志说到了点子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实际上四代重机的散布的确是只能说够用,但是不太出色。

但是重机枪这玩意,它其实就没考虑打太准,不同的武器有不同的用法,而且高振东不担心的最大原因是,到了第五代,也没见得就把重量提升回来多少,而且第四代重机及其衍生型号用的时间挺长的,如果精度不够用,以那时的能力,早就改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