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争取再调一半人走(1/2)
“高委员,这东西太长的话,会影响到布置的吧。”
高振东有些哭笑不得的摇摇头:“有的地方吧,这年头就喜欢长车头,船型车身,浮夸的外观和装饰,大量的镀铬件…”
其他同志听得人都麻了,这东西怎么想象都觉得不好看啊。
看见他们的表情,高振东笑道:“这个没办法,毕竟我们的审美是数千年来,传承有序,中间偶有波折,但是基本脉络不变。
但是要是碰上乍富又没什么传承历史的国家,什么魔幻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更何况这国家曾经的主体民族还几乎都被割了头皮,剩下一帮杂揉的,更是没个主心骨。
其他同志听得啧啧称奇,不过也都知道,高振东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他说有这么回事,大约就是真有。
“还有这个?
难怪你说要往那边卖的话,在外观上就得多听高卢人的建议。”
这事情想起来还真是合理。
高振东点点头:“对。
而且对方在这方面,有点儿引领西方潮流的意思,相对那边的用户,解释权在他们手里。”
“这样一来,有了他们在外形上把关,结合我们两边的技术,这个合作希望能像民航客机一样,能出大成果!
唯一变数就是,如果他们的汽车政策发生改变,那他们可能不再需要我们作为生产基地。”
外商部的同志很是憧憬,同时也有一定的担心。
高振东笑了起来,摇了摇头。
他可太清楚对方的情况了,别说现在了,就算是到了21世纪,他们复活豪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大的野心,而是为了最终合并出来的那个怪胎集团派系内斗。
甚至因为内斗,复活的“豪车”
甚至拿不到大型车平台,只能在中型车平台上修修补补抠抠搜搜。
就这?
能有个什么大出息。
不过这个原因现在可没法说出来,但是高振东有别的理由安同志们的心:“放心吧,即使他们也能造成,只要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起来,有一个原因会让他们永远离不开我们。”
“什么原因?”
“成本!”
高振东道。
自己上辈子的时候,我们造车成本高昂是因为那时候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外,我们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重建能够跟得上外面的技术水平的产业链。
而在现在,如果就这么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会一直保持一条技术水平在线的产业链,那成本谁高谁低,也就不用担心了。
就这一条,就能让先天不足的高卢人离不开。
“成本…嗯。
我们回去仔细琢磨琢磨这个问题。”
机动工业部的同志们若有所思。
产业链的事情,在这之前,高振东就和十一机部的同志提起过,作为从十一机部分离出来的同志们,对此自然是早有所闻,有所布局。
“我们这一次,我建议是把所有的好货都装上去,就像是以车身稳定控制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技术,能上的都上,还有一些舒适性配置也是,务必要做到一炮而红。”
“但是这样一来,是不是有点便宜对方了?
毕竟外观是他们为主导,一般人也就记得个外观。”
机动工业部的总工沉吟道。
高振东笑道:“那简单,搞个孪生车型嘛,平台都是那个,以往我们这半边卖的需要我们做决定的名义,做个同平台同底子的换壳车型不就完事儿了。
花开并蒂,岂不美哉。”
科技,以换壳为本。
而且要论超豪车的大气,我们还真不输任何人。
相信豪车上面,也有很多可以用的元素,对于这一点,高振东信心十足。
美学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流派,但结果美不美大家大约是一致的,不同流派的美学表达,在正常人眼里都是美,就好像川菜鲁菜都是菜,做法不同但并不妨碍人们都觉得好吃。
如果有反常的评价,大约能肯定其中必有猫腻。
高振东这个建议,让外商部的同志很是高兴,这个好!
面子里子都有了,而且也不耽误事,同时国内也能用。
作为外商部的人,他是多多少少见识过一些外面的妖魔鬼怪的,有的还真不适合国内用。
而高振东这个建议,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担忧,同时对本战线的其他国家,也算是有个交代,看不惯那边的妖魔鬼怪是吧?
没事儿,这边有正宗的赤色经典!
“好!
在合作中,我们会向对方重点提出的。”
同志们临走的时候,高振东想起一件事情来。
“对了,如果真的合作成功,要为合作车型起名字的话,最好是音译意译结合起来,不要采用翻译的惯例,直接采用音译或者是简写。
总之就是,名字这东西,得双方商量,都认可才行。”
同志们点点头,这话不用高振东说他们都会注意,高委员也太细心了吧,连这都要叮嘱。
他们不知道,高振东说这个,主要是上辈子对方的“豪华”
车系那个名字太过惨烈,就跟没个正经名字一样,两个字母算什么意思?
最惨的还不仅仅如此,而是那个车的名字本意是女神(Deesse),但是在国内被戏称为屌丝… 这就好比某人名尚飞,但姓史,最终人称乌蝇哥。
其实车挺有特点,但是这名字两者结合,这就特么很淦!
高振东不敢冒险,能多叮嘱一句算一句。
送走机动工业部和外商部的同志,高振东坐下来,拿出来另外一套资料,思考着什么。
那台车子的动力系统比较特殊,能薅的羊毛有点多,多到他都不敢一次性拿出来的地步。
作为插混车,用的不是高振东穿越时,插混车常用的DHT变速箱,而是用的油电并联结构。
这个结构相对DHT来说,有些复杂,说它好的,说它在通过性上更加可靠,说它不好的,系统复杂,不是新能源的最优解。
不过这些对高振东来说无所谓,反倒是带来了一个优点。
——这货有全套的动力系统,从发动机到变速到三电非常全套的那种。
现在高振东手上拿着的,就是车用液力耦合自动变速器的资料。
说人话就是,自动挡变速箱。
而且还是个大扭矩的,毕竟那台车就是台柴油车,扭矩天生就大。
高振东很清楚,现在的AMT是权宜之计,这货名为自动挡,实际上整得不好,顿挫很明显。
能把客户骗进来杀,但是如果长久不更新,下场不会太好。
但是自动变速箱这东西靠国内其他同志想突破,还是有点困难,这是客观现实,高振东上辈子,这玩意到21世纪,我们才算是弄得差不多真正利索了。
这个利索,指的是可以用于量产车上,可靠性、成本、维护、性能都能达到商用标准的那种。
高振东自己搞也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当知识的搬运工。
而现在,这东西就这么水灵灵的来到了他手上。
这台车的三电在这个年头还有些超前,这台车来到他手上,电池包居然是镍氢的,说明现在无论是高振东手上还是世界范围内,想要搞上辈子的混动纯电都还不现实。
对于这个,高振东不急,时间长着呢,这羊毛他能薅上几十年!
但是这台车里面那个国产自动变速箱,在刨除和电动系统的并联机构之后,却实打实是这年头最好的自动变速箱。
国产怎么了,21世纪20年代的国产自动变速箱,技术也是足够先进,该有的都有了,提出来的时候还被系统给降了级呢。
不降不行,那个原版的箱子,这年头的技术根本搞不出来。
所以高振东手上,是一个4AT变速箱,还是一个成熟、先进的4AT变速箱,是当前技术条件下量产变速箱的极致。
8AT变4AT,但是却让高振东眉开眼笑,这8AT啊,我能吃几十年!
但是这个箱子却不能交给机工部的同志了,一是太过密集,二来,这玩意还得去掉点东西才能用,这个事情如果交给机工部的同志,对汽车机械更加熟悉的他们容易看出些端倪来,至少会觉得奇怪,高委员设计这自动变速箱,怎么无用功这么多。
需要去掉的东西,正是自动变速箱和三电的并联机构,这套先进的、集合了数十年后汽车工业人员心血和汗水的先进系统,在此时是多余的。
明珠投暗了啊,高振东在心里念叨着。
别委屈,总有你出头的一天!
高振东没想多久,他好就好在手上有一个算得上是综合的技术体系,人员、设备、场地、材料什么都不缺。
缺了也很容易,补上就是了。
所以这件事,自然又要交给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