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都挺好,就是有点偏(1/2)
此时有人想起来,防工委曾经提起过,集束、分导多弹头的事情。
如果真的能综合各种手段,把重量降下来,能在导弹上弄上几个弹头,岂不妙哉?
不说分导吧,就算是集束也是极好的,至少杀伤效果好得多。
有新目标了,同志们一个个兴奋不已。
西北重飞,这里有一个大型的机场。
作为国内重型飞机的中心,这里有一些平时不太常见的飞机。
至于仿制图16的六爷,在这里倒是很常见。
时常可以看见崭新的六爷银光闪闪,从这里起飞,飞向自己将要战斗一辈子的地方去。
而此时,一架在国内不太常见的飞机正在机场上,发动机隆隆作响。
如果是对国内轰炸机很熟悉的人的话,这架飞机的型号倒是应该能大致认出来,但是总体看下来,就不认识了。
这应该是一架图4轰炸机,但是和普通的图4轰炸机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
这架飞机头上的“头发”
很多,这一点,和机场上很多同志都不一样,它机身上的天线很多。
还有一点差别,飞机的发动机不太一样,这个发动机看起来要修长一些,和原本图4那粗壮的发动机有明显的区别。
“北方同志的涡桨发动机技术,还是比我们自己的要强,这个发动机我们折腾了不少时间,一直没搞好。”
原本的一代预警机,是70年开始搞的,那时候已经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自行研制或改进涡桨发动机了,可是这是60年代中前期,我们离这水平还有点距离,最终这个飞机的动力,还是靠着北方同志解决的。
“那没办法,涡桨发动机本来就不是现在最急切的,螺旋桨发动机在我们现在的发展序列里,都不是最急的,不受重视,发展缓慢很正常。
好在上级也考虑到了,从北方同志那里弄来了涡桨发动机的技术,我们这也算是后来居上了嘛。
东北、西南的大中小喷气发动机,现在还没我们快呢。”
理论上,涡桨其实也是喷气发动机的一种,但是差异过于巨大的外形,让同志们总是不太把它往喷气里面归类。
涡桨发动机转动,发出了巨大的轰鸣。
这玩意儿的噪音,那是出了名的大。
而上面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差别,最大的差别,是这架飞机背上,顶着一个巨大的蘑菇。
这个蘑菇的结构看起来像是能转的那种,毕竟转轴结构清晰可见,但是此时却并没有旋转起来。
“发动机、雷达,这两样东西总算是齐活了,从今天开始试飞,希望能赶得上进度。”
一位同志对身边的人笑道。
至于是什么进度,他没说。
这架飞机一直处于进度飞快,但是节点卡死的状态,就在等这两样东西,动力、雷达。
特别是动力,毕竟雷达可以上配重试飞,但是动力不行。
“应该问题不大,现在是重大装备的集中井喷期,这个装备就算现在才开始试飞,也能赶得上进度。
毕竟这个东西的试飞要求,比直接作战的飞机,尤其是战斗机要低得多了。”
另外一位同志道。
试飞很难,因为那个巨大的天线罩非常破坏气动,但是科目却要少一些。
“那就赶紧飞起来吧,我看空军那边的同志,已经等得眼睛冒火了,尤其是战斗机的PD63定型之后,他们就天天蹲在机场边上,一直就等着这个呢。”
“嗯,我们现在就起飞!”
随着机场塔台里负责试飞指挥的同志一声令下,这架飞机在同志们期盼的眼光中,开始在跑道上缓缓滑行。
随着速度的增加,飞机在地面上扭了几下,才重新对正跑道中线,逐渐离开地面,飞向天空。
看起来一切都非常顺利,这架特殊的飞机没有收起起落架,就这么在空中盘旋飞行了20来分钟,然后开始缓缓降落。
第一次的时间总是不长的,因为变数太多,这一次能正常起飞、降落,就已经是重大胜利。
飞机在刺耳的刹车声中,渐渐在跑道的尽头停下。
同志们一窝蜂的向飞机停放的位置冲去,一边跑一边欢呼。
严格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一架重型飞机上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动之后,试飞成功。
都长蘑菇了,天线也换了,这个改动不可谓不大。
试飞员不多,就3位,主驾驶,副驾驶,机械师。
原本图4的机组要比这庞大得多,但是改为预警指挥机之后,很多机组成员变成了预警指挥操作员,而这头一次的试飞,是不可能把他们带上的。
“祝贺你们,首飞成功!”
负责试飞指挥的同志对刚从飞机上爬下来的试飞员道。
毕竟在这之前,其实同志们心里都有那么一点点没底,这东西改动太大了。
“谢谢谢谢,也要祝贺所有的同志。”
试飞员在同志们的握手之中,兴致高昂的道。
“飞起来感觉怎么样?”
这是负责气动的同志最为关心的地方。
“总体还好,雷达设备舱、新增燃油舱等重要舱段位置与原有炸弹舱基本一致,对飞机的重心改变并不大。
不过顶上的天线带来的影响不小,但是总体还能控制。
飞行品质有下降,但是能接受。”
试飞员一边回想一边道。
飞在空中忙着呢,试飞报告自然不可能一下飞机就能拿得出来。
“真的?
那就太好了!”
负责气动外形的同志放下了一大半的心。
这个又长又大的涡桨发动机带来的变化可不小,为了把这台涡桨机装下,发动机舱整整向前伸出了一两米,而这一两米的改变,带来的是操纵性和安定性的改变。
同志们对此的应对,是加大了水平、垂直安定面总面积,增加腹鳍等,总之是用最简单、直接、明了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这是一架老飞机,太深奥的手法一是搞不定,二是没必要。
这么巨大的改变,让同志们心里有些没底。
此时接到试飞员同志的初步肯定,让他们心里放下了一个重担。
“不过…”
“不过什么?”
最怕的就是这种转折。
“不过,能明显感觉得到,这个飞机比起图4来,有一个天生的偏航力矩,不大,但是很难受,必须时刻进行修正才能保证飞机的航向和姿态。”
试飞员同志都是图4的特级飞行员,飞机偏不偏,一上手就知道。
搞气动的同志闻言,大惊失色。
“原来刚才起飞时在跑道上扭的那几下,就是因为这个?”
“对,一开始以为是起落架有什么问题,不过我们很快就控制住了。
不过上天之后,这个偏航滚转力矩依然存在。”
试飞员同志的话说得有些轻描淡写,但是同志们都知道他们在起飞和空中到底承受了多么大的风险。
几位搞气动的同志直扑飞机,按说已经在尽力加大稳定性措施了,怎么还天生偏航?
也没有什么不对称的措施啊。
试飞员同志已经被同志们接着回营房,几位搞气动的同志还在看着机场上的飞机,喃喃自语。
“难道是因为天线旋转带来的力矩?”
和直升机一样,头上有个巨大的转动结构,在转动的时候自然会带来一个转动力矩,绝大部分直升机尾部要加一个尾桨或涵道,这就是最大的原因。
“不对啊,这天线现在也没转啊…”
另外一位同志摇头道。
几位同志在已经开始擦黑的夜空下,不顾已经有些料峭的寒风,在一直分析、讨论着,已经忘记了时间。
夜晚,一位军代表同志端着几个铝饭盒来到他们身边。
“同志们,歇一歇吧,先吃点东西。”
工作要干,饭也不能不吃。
“不急不急,放那儿吧,我们再摸一摸情况。”
回去对着图纸,绝对没有现在对着飞机实物来得直观。
空军的飞行员在地面学习编队战术的时候,一人手上拿一架小飞机飞来飞去,也正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