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32章 给得太多了, 不能贪心(1/2)

高振东说的这东西,其实在21世纪的军迷眼里并不陌生,来自白熊的音乐台雷达,确切说是来自20世纪全世界最为超值的一笔军购——956“现代级”

驱逐舰的引进。

毫不夸张的说,956这笔买卖,是世界上最为超值的一笔军购,并且没有之一。

当然,前提是得有能力消化掉956,而不是仅仅拿它当一条还算先进的驱逐舰来使用,例如某些有声有色的大国,连几十年前的萨姆6都消化得牛头不对马脖子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一宗生意值不值得,还得看自己的能力,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

正是通过这笔军购,我们一举建立了真正有效的海空攻防体系,这里面不止有防御,还有进攻,至少是行之有效的超视距进攻。

而这个超视距进攻里面很重要的一环,正是这个音乐台雷达,而不是那个改进之前射程只有80公里的日炙反舰导弹,那个反舰导弹的性能也就那么回事,说是航母杀手,大概属于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不过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误会是,“音乐台”

是天波雷达,其实不是,虽然两者有那么一点像,都是通过大气结构对雷达波的特殊反射达到目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挺大的。

“大气波导?

高总工,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波雷达啊。”

这正是大气波导雷达容易让人犯迷糊的地方,别说普通人了,就连专业人士刚听见都得迷糊。

高振东摇了摇头:“两者之间区别很大,这么说吧,如果用光来做比喻的话,天波雷达中的大气起到的是镜子的作用,而大气波导雷达起到的是光纤的作用。

虽然这个比喻不是那么的很准确,但是很形象。”

这么一说,同志们就有点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主要是实在太形象了。

难怪高总工一开始要用光纤来起手,原来还有这个作用,要用一个行外的例子来给行内的人形象的说明一件行内的事情,这也真的没谁了。

但是你别说,这效果还真好!

高总工就是高总工,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主要是让光循规蹈矩的弯曲前进这件事情,给大家的印象实在是太过深刻,震撼这种感觉,是不分行内行外的。

说完这个比喻,高振东又补充道:“大气波导的电磁波反射面,是大气中因为天气、温度等各种原因形成的空气密度骤变区域。

这一点只要了解大气折射的同志都知道,在地面上观测太空目标,位置是不那么准确的,因为存在大气密度不同导致的大气折射,学过物理的就知道,当入射角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折射就会变成类似全反射的形式,这和光在光纤中的全反射是类似的…我算过,理论上,以当前的技术条件,在达到可用的前提下,大气波导雷达对舰船的探测距离,大概是200400公里!”

例子形象,原理其实大家也知道,只是在这之前没往这个方向上去考虑,高振东这么先举例后理论的一说,雷达所的同志就反应过来了。

海装局的同志对前面那一堆不是很关心,或者说没有听得非常懂,但是数字他可是很懂的!

他也只记得那个数字了!

“200400公里?

哎呀呀,200就够了,200就够了!”

他乐得嘴都合不上,什么受气象限制,误报、易受干扰什么的,都先扔一边去,距离就是一切!

甚至他们还觉得怪不好意思的,400公里也太多了,差不多得了。

雷达所的同志关心的点倒是不太一样,有那么一点点明白过来,但是产生了新的担忧:“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知道,您搞的光纤,这里面的光是要通过主动手段引出来的,否则它只能在光导材料的末端才能从光导纤维中发射出来,而雷达探测,我们是没有手段把电磁波在远方主动引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束电磁波会永远在大气波导中前进,根本没机会接触到海面上的敌舰啊。”

高振东一听,坏了,形象过头了… 还得画图,高振东抓起了粉笔。

“是这么回事,这个大气波导的上反射面,是大气中因为天气等原因形成的空气密度骤变区域,但是下反射面并非另外一层大气,而是海面…”

说到这里,如果还没反应过来,那就是脑袋有问题了。

“啊…我明白了!!

傻了傻了,嘿嘿嘿”

雷达所的同志有些不好意思,这事儿总不能怪高总工举例过于形象。

这样一来,不论是雷达还是目标,都在这层大气波导内,不存在需要将电磁波从波导内引出来的问题,同样的,目标的反射回波也在这层大气波导内返回。

把这一套原理想通之后,同志们不由得拍案叫绝。

“绝了啊这想法!”

“利用大气波导压低反射层高度,解决了天波雷达的盲区问题。”

“这个大气波导,得用微波波段了吧?”

“那肯定,从原理上来说,短波波段在大气中的反射效率肯定不如微波。”

“微波波段好啊,至少天线规模不用搞得像短波那么夸张了,具备上舰的实用能力。”

就类似几十年后经常被人提起的“轻伤不轻重伤太重”

一样,因为光速实在太快,所以电磁波的“短波不短长波太长”

也是经常让搞射频的同志感到头疼。

“而且微波波段的精度还更好,一举多得啊属于是。”

“有搞头有搞头!

虽然不能全天候,但是只要能发挥作用,这东西就是个神器。”

听见同志们的讨论,高振东笑道:“其实通过某些手段,也是能提高它的可利用时长的,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但是能解决相当大一部分。”

海装局的同志一听,双眼瞪大如铜铃,就知道高总工前面说的什么这样缺陷那样缺陷,都是在考验我们的,这就像什么什么…对,那个西游记,取经之前,还要考验考验心性嘛。

有缺陷这事儿不假,这一看人家老早就准备好了手段等着呢,全部解决是不可能的,但凡能解决那么一点点,把可用时间提高那么10来个百分点,那都是飞跃一般的进步。

看来自己这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搞法,是搞对了!

“高总工,还有什么好办法?”

雷达所的同志们比他还急!

高振东笑道:“其实这个东西吧,主动探测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被动探测!

大气波导对我们的电磁波有效,对敌人的电磁波也是有效的,区别无非就是我们把这种大气波导利用起来了,而敌人没有。

不论是否利用,电磁波的传导可是都要遵循物理规律的。”

“您的意思是,利用这个大气波导探测敌人的雷达信号,进而发现敌人?”

都说得这么明白了,同志们哪儿还有反应不过来的。

高振东点点头:“对!”

有位同志想了想,发现一个bug:“高总工,可是当利用大气波导的条件被破坏的时候,无论主被动都无法利用这种原理进行发射和接收了吧?”

这就好像不论是主动发光的灯泡还是靠反射发光的镜子,只要在眼睛和目标之间立一堵墙,那就都看不见目标发出的光。

高振东点点头:“嗯,原理是这么个原理,但是实际却不是这么个实际。

首先明确一点是,我们要搞微波大气波导雷达,那么这个雷达的频带就要足够宽,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

这个倒是都清楚,尽可能利用各种情况下的大气波导嘛,自然是波段越多越好。

“在这种条件下,敌舰的微波雷达波正好能在某种条件下的大气波导下传播,进而被截获的概率就会增大。

我们知道,对于某一波段失去工作条件的大气,也许对另一波段是能形成大气波导的。”

这说穿了就是靠波段覆盖碰运气,但是还别说,当波段覆盖足够全的时候,这个运气的概率是不小的。

“啊,对,理论和实际的差别,的确是体现出来了,实际比理论要复杂得多,还是高总工您考虑得更全面。”

海装局的同志乐得合不拢嘴,嗨嗨嗨,眼看这事儿就要成了。

“不过,这样一来,会不会对雷达的要求太高了?

波段越多,代价越大,整成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啊?

军舰上空间有限的。”

这话不假,雷达想要覆盖的波段越多,代价自然就越大,就算抛开成本、难度、复杂度这些考虑,仅仅是一个体积重量可能就是个大问题。

糟了!

海装局的同志心情急转直下。

高振东却是笑了起来:“诶,我们不要这么死板嘛。

孙悟空有个本事,叫分身术,我们也可以分身!”

“分身?

难道是用几条船,分别装上涵盖不同波段的雷达?”

雷达所的同志是知道的,高总工有时候凑合起来的时候是真凑合,这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他不见得就提不出来。

海装局的同志倒是觉得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主要是超视距打击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200公里的超视距打击,这意味着在岸基航空兵的保护下,能一举将敌人后推到6001000公里的距离去。

就算是没有岸基航空兵的保护,依靠防空舰那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夸张的防空导弹,也同样有在海上和敌人一战之力。

没想到高振东却笑了起来:“不是不是,我说的分身术啊,是把雷达拆开。

主动雷达,我们可以只选一些最好的波段,这样能平衡多波段覆盖带来的缺陷和性能之间的矛盾。

而被动探测雷达,因为不需要主动发射,射频部分省了很多东西,我们就可以把波段尽可能的做得全一些,把钱和空间体积重量这些代价花到接收和后端处理上,达到最大的效果!”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