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代加工(1/2)
涉及到大杂院的土地,也得跟大杂院的居民说一声。
居民们能有什么异议?
街道办主任都这么说了,只能同意,让姚家用掉那块空地。
对此,姚家两位老人不停地跟周围的邻居道谢。
没想到,今天是因祸得福。
正应了古人的那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不,主任答应了下次有工作岗位优先给他们家安排一个,现在又多了一块地,以后屋子宽敞不少。
接下来,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街道办去做。
那就是对整条街道进行一次摸底大排查,将有安全隐患的房子统统找出来,然后商量怎么解决。
全部让街道办承担费用,不太现实。
虽然还没调查,但李主任感觉那样的房子应该不在少数,街道办根本承担不起。
要不,只能向上申请资金和物资。
李主任的想法,是街道办出一部分,居民自己也出一部分。
见李主任头疼,周益民出主意:“姨!
要我看,干脆组建属于我们街道的施工队。
一来,以后拆拆建建不需要找别人;二来,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李主任听了,顿时一愣。
组建属于他们街道的施工队?
这主意,貌似不错呀!
正如周益民所说,一来以后不用麻烦人家;二来,能解决就业问题。
就仅仅是第二个好处,便足以让她心动。
现在,需要工作的人太多了。
就拿这个大杂院来说,待业青年不下20人吧?
“不止是施工队,街道甚至可以开办属于自己的具体企业。
技术含量高的,我们干不了,搞点不需要太多技术的产业。”
周益民继续说。
李主任越听,眼睛越亮。
是呀!
私人自然是办不了企业,现在都在搞私营转公营呢!
但如果是街道来办,那就没问题了。
唯一的难处,就是资金。
“益民,你觉得办什么企业比较好?”
她忍不住询问道。
她清楚,周益民的脑子灵活。
“主要就是考虑三四个方面。
第一,资金问题,最好就是投资少的那种;第二,场地,也就是厂房。
我们街道,最好就是搞那种小作坊;第三,产品问题,最好是生产点老百姓日常比较需要的产品。”
周益民给她分析。
李主任深以为然地点头。
“场地不用考虑,我们街道不缺。”
李主任跟周益民说道。
周益民有些诧异。
李主任告诉周益民,他们街道靠近桥的那边,就有一片废墟。
战争时期,曾经被炸弹轰炸过,后来也没有重建,荒废到现在。
如果需要建企业,街道将其利用起来。
“至于资金,如果不多的话,我们跟区里申请一下。”
李主任相信,区里应该也会支持。
毕竟这可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没道理不支持,哪怕只是政策上的支持。
周益民脑子转得飞快。
生产什么产品好?
首先,原材料要比较好解决,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周益民感觉自己脑子都干冒烟了。
怎么样都绕不开原材料的问题。
现在,除了空气、水、泥土比较好获取的,其他东西都不太好弄。
随后,周益民又想到组装和包装的工作。
如果能承接其他工厂的这些业务来做,倒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不用投入太多,而且比较好上手,技术要求不高。
像“糊火柴盒”
,不也是这一类吗?
你以为人家火柴厂做不了这些活?
但糊火柴盒这种工作,不用机器也能完成,还是分配到各条街道,让困难的家庭拿回去“组装”
,火柴厂给一定的报酬。
仅仅是这么一个业务,就帮助到很多贫困家庭。
“姨,能不能这样?
我们从钢铁厂,或者其他厂承接一些不用机器也能干的业务回来。
就比如电饭煲的组装工作,给钢铁厂组装一个电饭煲,我们收取多少钱这样。
我相信,钢铁厂也乐意。
毕竟他们现在也忙不过来,将一部分无关要紧工作分摊出去,何乐而不为?
我们其实就是开一家代加工的工厂,专门承接其他工厂的一些不需要机器也能干的业务。
说白了,就是求其他工厂赏口饭吃而已。
我们搞代工厂,也不为了盈利,只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而已。
如此一来,应该不难办。”
周益民说道。
可以预见,电饭煲出口大卖后,钢铁厂一定会加快生产。
那么,就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继续扩建、扩招;第二,就是像周益民说的,把一些不太重要的工序转出去,交给其他单位去做。
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谓的“代加工”
。
代加工在后世很常见,有些公司,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工厂。
他们只是负责设计和销售产品,产品就是让其他工厂来代加工,最后他们贴上自己的品牌就行。
这样的事,周益民认为现在也能做。
李主任听后,惊喜不已。
感觉这可以操作呀!
钢铁厂跟他们街道的关系还是很深的,几乎所有四合院都有人在钢铁厂上班。
这么一来,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益民,还是你脑子灵活。
这事,我回去找人问问看。”
李主任笑道。
一旦把施工队和代工厂都做起来,起码能解决他们街道一半以上的待业青年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