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定级与安排
面试结束后,负责人事的大楼没恢复往日平静。
干部一局和二局的办公区里,电话铃声比平时密得多。
走廊里工作人员说话都放轻了声音,空气里透着股说不出的紧张。
一局局长赵明德刚放下发烫的话筒,内线电话又响了。
他揉了揉太阳穴,无奈接起:“喂?”
“老赵,是我,财政部老钱!”
电话那头声音急又恳切,“跟你透个底,我们预算司现在缺人缺得厉害!
好几个重点项目压着,就需要懂经济、有宏观眼光的年轻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扎实的好苗子……”
几乎同时,隔壁二局局长周海涛也接到了类似的电话。
最高法、发改委、科技部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核心意思都差不多:部门核心岗位急需“专业素养硬”
“有战略脑子”
的人才。
两位局长放下电话,脸上都带着倦意。
这些来电的分量,他们心里清楚。
对方话说得客气,但“要人”
的意思明明白白。
而他们嘴里那些“高学历”
“专业”
“顶尖苗子”
,指的是谁,两人心里跟明镜似的。
李毅飞的档案摘要就摆在他们案头。
市中考状元、省高考状元的名头已经够亮眼了; 更让人惊的是,他在燕京大学这所顶尖学府,只用四年就拿了经济学、法学、医学三个硬核博士学位!
这份学术履历,放哪儿都拔尖,在求才若渴的中央部委眼里,价值不用多说。
“老周,”
赵明德往椅背上一靠,声音有点哑,“这样的人,哪个部门不想要?
我都想把他留在部里好好带带。
可手心手背都是肉,难办啊。”
他苦笑一声。
周海涛点头认同:“谁说不是呢?
但决定权不在咱们这儿。
咱们就是个协调的。”
他指了指又响起来的电话,一脸无奈。
两人都明白,李毅飞的去向,已经超出他们的权限,必须往上汇报。
这份“难题”
很快摆到了更高层领导面前。
想起面试时观察室里那些全程盯着、频频点头的重量级人物,主管领导也觉得棘手。
李毅飞的能力太“百搭”
:经济学底子厚,对重大问题嗅觉敏锐,适合发改委、财政部;有法学背景,对公检法系统来说是好苗子;医学背景和相关成绩,也让科技部、卫健委舍不得放。
选择太多,反倒难下决心。
部务会议上,气氛严肃。
这批中央选调生的定岗问题,尤其是李毅飞的,成了讨论焦点。
各方意见一时没统一。
这时,干部一局的负责人提了个建议:“各位领导,既然各部门都急需李毅飞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他的能力又确实能覆盖好几个领域,要不要考虑更灵活的培养方式?”
他顿了顿,看了看众人反应,继续说:“比如,安排他在几个核心需求部门短期轮岗?
在不同岗位上实际练练,既能让他全面了解工作,找到最能发挥长处的地方,也能让各部门直观评估适配性,为最终定岗打基础。
这样,也能暂时平衡各方想法,给组织多些考察时间。”
这个建议让在场的人都琢磨起来。
讨论后,会议最终定了调: 鉴于李毅飞有三个博士学位,选调生考试综合第一,还有在重大预警和科技贡献上的突出表现,决定破格给他明确相应职级,为后续发展铺路。
其他入选的选调生,按常规评估定职级。
采纳轮岗建议。
第一站,经济决策部。
报到时间:2012年3月15日。
后续轮岗部门和时间,看表现和组织需要再定。
这么安排,是想发挥他的经济学专长,让他尽快熟悉宏观战略决策工作。
这份决议很快抄送到相关部委人事司。
打给中组部一局二局的“要人”
电话,明显少了——至少,李毅飞的第一站定了,各方暂时歇了声,打算等接下来的实践再争取。
2012年2月底,春寒还没消。
京城的四合院里,李毅飞刚结束晨练,手机响了。
是个京城的座机号码。
“您好,是李毅飞同志吗?”
电话那头声音沉稳清楚。
“我是。”
“这里是人事部干部一局。
正式通知你:根据组织安排,请你在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上午9点,准时到经济决策部人事司报到。
相关函件已经发到你邮箱,注意查收,按要求办手续。”
“收到。
感谢组织,我一定准时报到。”
李毅飞声音平稳,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
挂了电话,他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登邮箱。
一封特定域名的邮件已经在收件箱里。
点开,正式报到通知格式严谨,盖着电子印章。
同时,人事官网上这次选调生的公示信息也发了,李毅飞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窗外,冰面在阳光下闪着光,边缘已经有些化了。
李毅飞的目光从屏幕移向窗外,眼神深而坚定。
经济决策这么重要的部门,将是他新征程的起点。
不再是校园里的学习,不再是考场上的应答。
这里,是实践为民服务宗旨的一线。
“为民服务”
,这句刻在心底的话,这一刻变得无比具体。
它意味着要面对堆成山的文件、复杂的协调、重大的决策,还有无数民众的期盼。
李毅飞深吸一口气,像要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吸进肺里。
他知道,理论学习的阶段结束了。
属于他的实践,要在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岗位上开始了。
这次的学习,关乎大局,半点不能懈怠。
他起身,从书架上抽出那本翻得有点卷边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重新坐到灯下。
时间,在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悄悄朝着3月15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