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 42 章 考试开始(1/2)

首都十二月的清晨,寒意凛冽,厚重的冬衣也难以完全阻挡那无孔不入的冷。

天空灰蒙蒙的,光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曳,空气干冷,吸一口便觉肺腑清凉,呼出的白气在眼前迅速消散。

温度计上红色的“8”

字,无声地宣告着冬日的威力。

李毅飞下意识地紧了紧脖子上的围巾,半张脸埋进柔软的羊绒里,只露出一双沉静的眼眸。

他的步伐稳健,走向师范附中——中央选调生笔试的考场。

门口已聚集了不少人,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毕业生或应届生。

有人三三两两低声交流,有人捧着资料争分夺秒地默读。

空气里弥漫着紧张、期待和咖啡因混合的气息。

当他跨过警戒线时,几道带着探究甚至些许审视的目光短暂地落在他身上,又迅速移开。

原因不难理解:他身上那件剪裁合体、质地考究的深灰色羊绒大衣,在周围清一色的羽绒服和冲锋衣中,显得格外醒目。

他能想象那些无声的疑问:家境优渥,何必来挤这独木桥?

体制内的条条框框,岂非自找约束?

李毅飞没有在意这些目光,径直走向考场教室。

这些疑问于他,轻飘得不值分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他的路,深植于心,源于一段被他视为“过往经历”

的深刻烙印。

在那段经历里,他深刻体会过个体的渺小与无力,目睹过太多不公与倾轧。

他见过财富在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也听闻过才华在无形压力下的黯然消逝。

那些无声的湮灭和希望的破碎,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他比谁都清楚,在强大的力量面前,财富和名声的脆弱。

某些时刻,一支笔便能轻易改写命运。

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是再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的空洞。

正因体会过彻底的失去,他才更明白什么是值得守护和改变的。

对他而言,重获学习的机会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为自己立下了三个目标。

第一个:进入顶尖学府,重塑根基。

这目标早已实现。

凭借过往的阅历和今生的刻苦,他以优异成绩进入燕京大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积蓄力量。

第二个:利用对某些趋势的洞察,为国家规避或减轻一场重大灾害的影响。

为此,他曾殚精竭虑。

那个牵动他心弦的年份,他倾尽全力撰写文章,试图发出预警。

当得知国家确实因此加强了防范措施,他心中的重负才得以释然。

此刻,站在这中央选调生的考场外,吸入清冽的空气,他正全力以赴地奔向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目标:通过选拔,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实实在在地做些有益于民众的事。

“ 若不实现这第三目标,岂非辜负了这世机遇?”

这个念头带着决绝,时常叩击他的心。

体制的复杂、条框的约束、等级的森严,他心知肚明。

但他更清楚,正是这套体系维系着庞大国家的运转。

它并非完美无缺,但也因此更需要正直、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去参与、去完善。

“世界总有需要修补之处。”

他默念。

他愿意成为那个修补者,哪怕穷尽一生,也只能修补小小一隅。

李毅飞为自己设定的方向无比清晰:无论未来身处何种岗位,职位高低,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必当竭尽全力,无愧于心。

他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对得起燕京大学的培养,更要对得起自己心中那份“为国为民”

的庄重承诺。

他早已想透:未来的路,他绝不会因职位不高而后悔,只会因辜负了职责和信任而抱憾终生。

这份觉悟,是经历风雨后淬炼出的坚定内核。

“叮铃铃——”

预备铃声响起,划破了走廊的嘈杂。

考生们鱼贯而入,寻找座位。

李毅飞的位置靠窗。

他安静坐下,将准考证和身份证整齐摆放在桌角右上角。

窗外依旧是灰蒙蒙的天。

教室里暖气充足,驱散了寒意,却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

多数考生坐下后立刻又捧起资料,嘴唇无声翕动,做着最后的努力。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各校的佼佼者,承载着期望与抱负。

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味和紧绷的寂静。

李毅飞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年轻专注、甚至带着焦虑的脸庞。

他的心态异常平稳,带着一丝审视。

他在想:“这满屋的考生,最终会有多少人能真正进入部委?

又有多少人会走向省市基层?

在漫长岁月和复杂环境的考验下,最终还能有多少人,记得今日的抱负,成为真正为民服务的公仆?

又有多少,会逐渐迷失方向?”

过往的见闻和现实的逻辑告诉他,答案往往不乐观。

权力,是熔炉,也是考验。

监考老师神情严肃地分发试卷。

当带着油墨清香的试卷和答题卡落在李毅飞手中时,他的心跳平稳。

他快速浏览行测题目。

题型完全在意料之中。

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些题目,在经历了系统高强度训练和开阔视野的加持后,对他而言已相当熟悉。

尤其是涉及最新政策、时事热点、科技前沿的常识题,更是轻松。

他嘴角微动:稳了。

他并不急于下笔,而是沉住气,花了五分钟再次通览整卷,在脑中构建清晰的脉络图。

随后,他才拿起削尖的2B铅笔,沉稳地填涂答题卡。

速度很快,落笔却极稳,每一个选项都被精准涂满。

逻辑题,题干读完答案便清晰浮现;资料题,复杂图表瞬间被拆解,心算高效。

时间在他流畅的书写下仿佛也变得顺从。

行测结束,短暂午休后迎来重头戏——申论。

拿到申论试卷,李毅飞习惯性地深吸一口气,目光快速扫过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

材料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活力激发”

,要求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并撰写议论文。

“不难。”

他心想。

对他而言,甚至可称得心应手。

这两年,他笔耕不辍,行政类文章写了无数。

从政策分析到讲话稿,从时事评论到理论探讨,他研读了海量政策文件和优秀范文,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一篇高质量习作。

他深知申论考查的核心:思维的深度、对国策的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