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章 申请专利(1/2)
李毅飞站在燕京大学古朴庄重的校门前,望着熟悉的“燕京大学”
牌匾,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冬日寒意的空气。
结束了在山省山县那段紧张而充实的调研与仪器改进工作,他终于回到了这片承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学术沃土。
长时间的高强度奔波与研究积累的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身心都急需休整。
他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
这一天,他哪里也没去,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宿舍里。
先是美美地补了一个长长的觉,仿佛要把透支的精力都找回来。
醒来后,精神稍振,他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这段时间积累的厚厚一沓资料和记录。
将笔记归类、数据归档、照片整理,这个过程也让他在山省经历的一切,在脑海中逐渐沉淀、明晰。
短暂的休整后,李毅飞没有丝毫松懈。
他深知时间宝贵,第一时间便去拜访了几位关心他学业进展的教授。
教授们看着眼前这个风尘仆仆却眼神依旧明亮的学生,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
他们欣赏李毅飞的实践精神和探索能力,但也深知扎实的理论根基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毅飞啊,你这趟出去收获不小,我们都看在眼里。”
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不过,年关将近,这段时间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把专业基础再打牢些。
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等过了年,我们再安排你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李毅飞恭敬地听着,明白教授们的良苦用心。
他点头应承下来,表示会认真看书。
但同时,他心中也早已有了另一项计划:趁着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为他倾注心血研发的“地质活动探测仪”
申请专利。
在他看来,获得专利不仅是对自己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更能提升仪器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为未来的实际应用铺平道路。
而申请之前,必须确保仪器本身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他决心把仪器的3Q验证做到完美,不留任何可被质疑的瑕疵。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李毅飞的主战场。
他像一个最苛刻的质检员,反复审视着探测仪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从外形入手,他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反复进行模拟操作,调整各部件的位置和尺寸,力求达到操作最便捷、携带最省力的效果。
经过多次迭代,新设计不仅更符合使用习惯,整体也更为紧凑轻便。
性能优化是重中之重。
为了提高仪器的环境适应性,他更换了关键部位的材料,优化了电路设计,确保它在高温、严寒、潮湿等复杂野外条件下依然能稳定运行。
数据探测的准确性更是核心。
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实地采集的数据,对探测算法进行了精细的校准和优化。
为了确定探测传感器的最佳埋设深度,他在燕大地质系的支持下,利用不同的模拟地质环境,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实验,详细记录并分析了每一组数据。
同时,他还对仪器的续航能力进行了提升,改进了电池管理和功耗控制,使其能够满足长时间连续野外监测的需求。
时间在专注的忙碌中飞逝。
李毅飞清晰地记得,2008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年初的极端天气、年中那场牵动举国上下的巨大地质活动、以及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经济波动……这些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同无形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他要争分夺秒。
他希望这台不断完善的探测仪,能在未来可能的风暴中,为守护生命和减少损失贡献一份力量。
值得庆幸的是,探测仪的核心研发工作前期已基本完成,此次主要是针对性的改进和验证。
当所有验证数据整理完毕,报告撰写完成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王成老师。
这位从入学就对他多有提携的老师,人脉通达,处事练达,在李毅飞心中是遇到关键问题时最值得信赖的引路人。
李毅飞拨通了王成老师的电话,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期待:“王老师,您好。
打扰您了。
我这边有个研发成果想申请专利,但流程上不太熟悉,也不认识专利局的人。
想请教您,有没有办法能稍微加快一下审核进程?”
电话那头的王成老师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爽朗的笑声:“是探测仪那个项目吧?
好事啊,毅飞!
这事交给我,我去帮你问问看。”
王老师没有打包票,但语气里的支持让李毅飞安心不少。
挂了电话,王老师立刻拨通了专利局一位相熟的副局长成杰的电话。
“成局,是我,燕大的王成。
最近忙不?
没打扰您吧?”
王老师寒暄道。
“王教授啊!
难得你主动打电话,我这儿刚开完会,有空。
怎么,有什么指示?”
成局的声音带着笑意。
“指示可不敢当。
是这样,我们学校有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叫李毅飞,他独立研发了一台地质探测仪器,实用性和创新性都挺强。
小伙子想申请专利,但你也知道,学生嘛,对流程不熟,也没门路。
这不是找到我了,我就厚着脸皮,想看看成局方不方便指点一下,或者引荐个负责的审查员,让他能更顺畅地把材料递上去?”
王老师把情况说明,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努力和成果的价值。
“哦?
燕大的学生自己搞出来的?
有点意思。
这样吧,你让他把申请材料准备好,明天上午直接送到我办公室来,我看看是什么好东西,也让相关处室的同事关注一下。”
成局很干脆地给了回复。
得知成局同意见面,李毅飞心中充满感激。
他立刻将申请专利所需的全套材料,包括详细的技术说明书、图纸、验证报告等,仔细整理装订好。
出发前,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带了一份家乡的特产茶叶。
在王成老师的陪同下,李毅飞怀着既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走进了专利局成局的办公室。
办公室简洁而庄重。
成局是一位看起来精明干练的中年人。
他热情地招呼两人坐下。
李毅飞恭敬地将厚厚的申请材料放在成局办公桌上,同时将装有茶叶的小礼盒轻轻放在材料旁边,诚恳地说:“成局您好,王老师好。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见我。
这是我的专利申请材料,麻烦您费心看看。
这是一点家乡的茶叶,不成敬意,请您尝尝。”
成局目光扫过材料和礼盒,会意地点点头,脸上带着理解的笑容:“李同学有心了。
材料我先收下。”
他拿起材料,快速翻阅了目录和核心技术要点部分,不时点点头。
“嗯,思路清晰,材料也准备得比较规范。
地质探测方向……有实际价值。
行,东西放我这里,我会让审查部门优先处理,走加急预审通道。
如果技术本身没问题,流程会快很多。
有消息我会让王老师通知你。”
他没有承诺具体时间,但“优先处理”
、“加急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