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3章 谁能守住,就是谁的!(求追读,求收藏)(2/2)

臣以为,当约束而非废弃。

同时,应大力发展天津水师!

以水师之利,巡弋渤海,既可支援辽西、辽东沿海据点,亦可择机袭扰建奴漫长海岸,断其粮道,焚其仓廪,使其首尾难顾!

此乃以海制陆之长策!”

崇祯听得连连点头。

李邦华身为东林,却不党同伐异,能就事论事,提出务实折中之策,尤为难得。

可见东林之中,亦有真君子!

殿内一时寂静,崇祯沉默片刻,目光再次扫过三位重臣,缓缓开口: “三位爱卿所言,皆是为国筹谋,朕心甚慰。

然辽东糜烂,非一日可复;朝廷拮据,亦非旦夕可解。

锦州、旅顺,皆不可轻弃,却又都难守……朕思虑再三,有一想法,想听听三位的意见。”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起来:“那就是......

锦州、旅顺二地,谁能守住,就是谁的!”

此言一出,阶下三人俱是一震!

王在晋猛地抬头,孙承宗花白的眉毛紧锁,李邦华眼中也闪过一丝惊愕。

“陛下!”

王在晋率先开口,声音带着难以置信,“陛下之意……是要效仿唐朝,设立藩镇吗?

万万不可啊!

藩镇之祸,殷鉴不远!

此乃饮鸩止渴,遗祸无穷!”

孙承宗也急切道:“陛下三思!

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终成国之大患!

汉末州牧,唐季节度,皆前车之覆!”

李邦华虽未直言反对,但紧锁的眉头也表明了他的忧虑。

崇祯苦笑一声,那笑容里带着深深的无奈和一丝看透世事的苍凉:“藩镇之祸?

三位爱卿,你们只看到藩镇割据之害,可曾想过,唐朝若无那些藩镇,恐怕早就亡了吧?

是那些藩镇,替大唐续了命!”

他站起身,走到御案前:“如今我大明,辽东将门,哪个不养着成百上千的家丁?

祖大寿的关宁铁骑,毛文龙的东江健儿,名义上是朝廷的兵,可朝廷的饷银,真的能如数发到每个兵卒手里吗?

那些家丁,认的是将主,还是朝廷?

说句诛心的话,他们早已有割据自雄之实,只差一个名分罢了!”

崇祯的目光变得锐利:“既然如此,朕何不就把这名分给他们!

把锦州封给一个愿意担起守土之责的辽东将门,世袭罔替,永镇锦州!

把旅顺封给毛文龙,让他永镇旅顺!

朝廷每年给他们一笔定额的粮饷,让他们替朕,替大明,守住这国门!”

他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三人:“你们替朕算算!

若有一万精实之兵,能守住锦州否?

能守住旅顺否?

这一万精兵,按两千骑兵,八千步兵来算,朕这两日算了笔账……”

崇祯的声音清晰而冷静:“按照辽兵精锐的高额饷银来算,骑兵月饷二两四钱,年二十八两八钱,两千骑便是五万七千六百两;步兵月饷一两五钱,年十八两,八千步便是十四万四千两。

合计二十万一千六百两!

朕再给他们凑个整,给二十五万!”

“兵士口粮,年需六万石。

战马两千匹,年耗豆二万一千六百石,草一千零八十万斤!

若将这些粮草都折成银子,按平价算,豆一石一两二钱,米一石八钱,草百斤二两五钱……总计约三十万八千两!”

“再加上些军械维护、抚恤杂项,算它二十万两!

这一万精兵,一年花费,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七十六万两!”

崇祯的声音陡然拔高:“两万精兵,不过一百五十二万两!

宁远若再设一藩,三处相加,年耗不过二百二十八万两!

比起如今辽饷无底洞般的四五百万两,还要节省不少,省下的银子,还可以补在蓟镇、宣化、大同!

要不然,蓟镇、宣化、大同都不用黄台吉来打,自己都要反了!

而且,朕给的,是实饷!

养的是实兵!

守的是实土!”

他目光如电,扫过目瞪口呆的三人:“三位爱卿!

你们告诉朕!

比起现在这样,银子花了,兵却虚了,地也丢了,还把蓟镇、宣化、大同给饿反了,朕这个法子,如何?!

谁能替朕守住锦州、旅顺、宁远,朕就把那块地,永镇给他!

朝廷给饷,他替朝廷守土!

这笔买卖,做得做不得?!”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王在晋、孙承宗、李邦华三人被崇祯的这番话惊得目瞪口呆。

这三个都是读书人,都是精通史书的,对于藩镇割据这种事儿当然是深恶痛绝的!

但大明现在这局面......

养九边十三镇的银子都拿去保辽镇都不一定够!

那十二镇怎么活?

他们活不了,都反了,大明还能活?

崇祯看着他们三人闭口不言,忽然猛地一拍御案,黄花梨木发出沉闷的巨响,把三人吓了一跳!

“说话啊!”

崇祯放沉了声音,“朕的钱!

朕的兵!

朕的江山!

与其被那些蠹虫一点点蛀空,被那些庸将一寸寸丢掉!

朕宁愿把它们交给能守住的人!

交给敢拼命的人!

这大明的江山,是朕的!

也是天下人的!

但归根结底......”

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 “是属于能守住它的人的!”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