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朕,乃大明债宗,有债必偿!(1/2)
雨水顺着崇祯的斗笠边缘滴落,砸在泥泞的地上。
他翻身下马,靴子陷入泥水中,溅起的泥点沾湿了长袍下摆。
张惟贤慌忙上前要搀扶,却被皇帝抬手制止。
“朕自己能走。”
朱由检大步走向跪在泥水中的孙祖寿。
这位蓟镇总兵浑身湿透,跪在泥水里,肩膀不住地颤抖。
崇祯弯腰,双手扶住孙祖寿的臂膀,将他缓缓拉起。
“将军,苦了你了。”
短短六个字,像一股子暖流,撞进了孙祖寿的心窝。
这位铁打的汉子再也绷不住,泪水混着雨水滚滚而下。
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只发出嘶哑的呜咽。
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望向跪满校场的蓟镇兵卒。
雨水冲刷着他们枯瘦的面容,凹陷的眼窝里满是绝望与希冀交织的复杂神色,在雨中瑟瑟发抖。
看到这些比前世电视里面的非洲难民都差不了多少的大明边军,朱由检胸口如压巨石,呼吸都为之一窒。
他读过《明史》,也读过许多关于这个时代的野史,也知道大明的边军苦,苦得跟叫花子一样,可如今真的见着了,这心啊,还是疼得一抽一抽的。
就这样的兵,居然在农民起义军和建奴的夹攻下硬顶了十七年,如果不是有个自以为聪明的糊涂皇帝在瞎指挥,没准还能多支撑上一二十年......
他猛地转身,朝着身后厉声喝道:“英国公!
成国公!
搬银子来!
给朕的蓟镇兵发饷了!”
张惟贤和朱纯臣连忙招呼手下:“快!
把银车赶过来,万岁爷要发饷了!”
三十辆蒙着油布的大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最终停在校场中央。
御前亲兵掀开油布,露出里面码放整齐的银箱,箱盖一开,里面全是散碎银子。
雨停了,阳光不知何时穿透云层,照在银子上,反射出刺目的光芒。
孙祖寿抹了把脸,突然扯开嗓子喊道:“看到了没有!
万岁爷亲自来给咱们发饷了!
万岁爷冒着这么大的雨,跑了几百里地,就为给咱们发饷!
万岁爷心里头还有咱们!”
他的声音嘶哑却洪亮,在雨后的校场上回荡。
三万蓟镇兵卒呆了一瞬,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万岁!
万岁!
万万岁!”
声浪如雷,震得树梢的雨水簌簌落下。
崇祯踩着泥水,跃上一辆银车,高声道:“蓟镇军,列队!
发饷!”
孙祖寿立刻组织亲兵维持秩序。
很快,一条长龙在银车前缓缓排开。
崇祯挽起袖子,亲自打开银箱,抓起一把碎银。
魏忠贤见状,连忙凑上前:“皇爷,这等粗活让奴婢来......”
“滚开!”
崇祯头也不抬地喝道,“朕今日就是要亲手把银子发到将士们手里......
这是朕,欠兄弟们的债,得亲手还上!”
魏忠贤讪讪退下,与张惟贤、朱纯臣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这一届万岁爷也太会收买人心了吧?
第一个领饷的是个须发花白的老卒,脸上皱纹纵横如沟壑,身上的棉甲破得露出里面的棉絮。
他颤抖着伸出枯枝般的手,接过皇帝递来的银子,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
“老丈高寿?”
崇祯温声问道。
“回...
回万岁爷,小的五十有八了......”
老卒结结巴巴地回答。
崇祯眉头一皱:“这般年纪,怎么还在军中?”
老卒突然跪下,哽咽道:“小的儿子去年战死了,家里还有个瘫老婆子......
小的要是退了,全家都得饿死啊......”
朱由检胸口一痛,又抓了一把银子塞进老卒手中:“拿着,给家里买些米粮。
待朕整顿军制,必不让老卒无依!”
老卒捧着银子,哭得像个孩子,连连叩头:“万岁爷圣明!
万岁爷圣明!”
第二个是个年轻士兵,左臂空荡荡的袖管在风中飘荡。
崇祯多给了他二两银子:“这胳膊,是怎么没的?”
“回万岁爷,去年建奴入寇,小的跟随孙总镇出援关外......”
年轻士兵低声道。
朱由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汉子!
朕记下了,日后必不会亏待伤残将士!”
就这样,崇祯、魏忠贤、张惟贤、朱纯臣四人分站四辆银车,一一为蓟镇兵卒发放饷银。
每人先发一两,遇到特别困苦的,崇祯便会多给几两。
三个时辰过去,日头已经西斜,终于发完了最后一人的饷银。
崇祯站在银车上,环视校场。
拿到饷银的士兵们脸上终于有了血色,有人捧着银子又哭又笑,有人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
他深吸一口气,高声道: “蓟镇的将士们!
朕刚刚登基,百废待兴,朝廷实在没银子,这次只能给蓟镇的弟兄们一人先发一两银子......
这只是今年的第一笔,今日在此立誓,朝廷年内一定会把欠饷一文不差地补上!
从明年开始,蓟镇与辽镇一样,满粮满饷!
朕说到做到!”
此言一出,张惟贤、朱纯臣和魏忠贤都微微皱眉——这承诺,国库如何承担得起?
大明可不只有辽镇、蓟镇,而是有九边十三镇......
唯有孙祖寿泪流满面,跪地高呼:“陛下圣明!
臣代蓟镇十万将士,叩谢天恩!”
三万兵卒再次山呼万岁,声震云霄。
发饷完毕,王应豸和祖大寿战战兢兢地前来请罪。
崇祯冷冷扫了二人一眼,沉声道: “王应豸!
你身为巡抚,不思安抚将士,反而动辄调兵弹压,自己人杀自己人,该当何罪?”
王应豸扑通跪倒:“臣知罪!
臣知罪!”
“朕念你上任不久,朝廷确实欠饷,姑且免你死罪。”
崇祯一挥手,“即刻革去巡抚之职,回京听参!”
这个王应豸要是犯在上上一世的崇祯手里,铁定下诏狱了。
但如今的崇祯不会那么干了,他上一世不是天家骄子,而是出身在劳动人民家庭,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刻苦,又得了高老师的赏识,才一步步升到高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