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63章 你别过来!(1/2)

“你还护着她?”景恬没搭理蜜蜜,而是看向李明洋。

李明洋无奈道:“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你就是把她打死,我也好不了啊!”

杨蜜眨了眨眼,仿佛触电了一般往后退,盯着李明洋的软件,支支吾吾地说:“...

雪后的昆仑山脊像一把出鞘的刀,寒光凛冽地横亘在天地之间。李明洋站在雷达站外的观测平台上,呼出的气息瞬间凝成白雾,又被风撕碎。他手中握着那枚铜盘,边缘已被体温焐热,而内里的蚀刻纹路正微微发烫??那是“共鸣阵列”完成最终认证后留下的余温。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世界不会再是原来的样子。

信号链上传成功的瞬间,主机内部响起一阵低频嗡鸣,仿佛千万根神经同时被唤醒。全息投影缓缓展开一幅动态地图:中国版图之上,无数光点如星火般次第亮起,每一处都标注着一个名字、一段坐标、一句证言。这些光点不是随机分布,而是沿着某种隐秘的记忆脉络蔓延??老工业区、边疆哨所、废弃广播站、地下防空洞……那些曾被静音的土地,正在重新发声。

李明洋没有立刻下山。他在密封室里坐了一夜,听着机器运转的节奏,像是听一首跨越三十年的安眠曲。母亲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回荡:“孩子,声音是最诚实的器官。”可现在他明白,真正的诚实不在于听见什么,而在于是否敢于承认自己也曾沉默过。

天刚破晓,卫星电话响了。是周临川,声音带着罕见的颤抖。

“明洋,你看看新闻。”

他打开便携终端,首页推送已是铺天盖地:

【突发】全国多地出现“记忆复苏”现象,专家称或与新型声波共振有关

【深度】舟山监听站自动播放1965年录音,市民自发形成“声音长城”

【独家】三位退休高官联名递交忏悔书:我们曾在‘净网行动’中执行错误命令

最让他心头一震的是一段短视频:西安某养老院内,一位瘫痪十年的老教授突然开口,用标准的俄语背诵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章。护士惊慌录下全程,视频末尾,老人泪流满面地说:“我记起来了……他们烧了我的日记,但我没疯,我只是不敢说。”

李明洋闭上眼,指尖轻轻摩挲屏幕。这不是程序失控,而是集体潜意识的破茧。那些被压制的记忆,并未消失,只是沉睡在脑电波的褶皱深处,等待一个频率来唤醒。

但他也清楚,风暴才刚刚开始。

三天后,北京方面紧急召开跨部门会议,代号“清源”。官方尚未公开承认“逆向松语程序”的存在,但内部文件已将其列为“一级认知安全事件”。有高层质问:“是谁赋予一个人改变百万人精神结构的权利?”

与此同时,网络上掀起两极化舆论战。

支持者称李明洋为“时代的耳朵”,认为这是迟来的正义;反对者则指控他发动了一场“无声的精神政变”,甚至有人翻出他早年作为演员的身份,嘲讽道:“都重生了,谁还当演员?你现在演的是救世主?”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他的记忆。

他曾真的以为,重生只是为了换个活法??避开前世的失败婚姻,绕开娱乐圈的尔虞我诈,做个安静的音乐制作人。可命运偏偏把他推到历史的咽喉处,逼他成为那个不得不发声的人。

他坐在返程的直升机上,望着窗外云层翻涌,忽然笑了。

是啊,都重生了,谁还当演员?

可如果这个世界需要一场真实的表演,那他宁愿演到最后。

回到京郊厂房时,已是深夜。风穿过铁皮屋顶的缝隙,发出呜咽般的哨音。照片墙重新钉好,母亲的笑容安静地挂在中央。他将手机放在桌角,任其不断弹出新消息:各地听风者自发组织“记忆分享会”;高校心理学系请求接入数据用于研究;甚至连国外媒体也开始报道这场“中国式觉醒运动”。

但他只等一个人的消息。

直到凌晨两点,陈国栋终于来电。

“你父亲……走了。”老人声音沙哑,“他在你启动程序前几个小时,在山洞里停止了呼吸。最后时刻,他让我转告你一句话??”

电话那头停顿良久。

“**别替我报仇,替我倾听。**”

李明洋握紧手机,喉咙发紧。他想起视频里父亲苍老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颤抖,想起那台“共鸣阵列”背后密密麻麻的线路,像一棵扎根于黑暗的树。那个人用三十年时间建造了一座桥梁,只为让儿子能跨过深渊,看清真相的模样。

而现在,桥已建成,造桥人离去。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所有核心团队成员,包括周临川、技术组、法律顾问和几位最早通过“听风测试”的青少年代表。会议持续八小时,最终达成三项决议:

一、成立“声音档案基金会”,依法接管所有已解码的历史录音,确保原始资料不被篡改或垄断;

二、启动“反向溯源计划”,对“守夜人”残余势力进行全面追查,重点排查教育系统中的隐蔽渗透节点;

三、向全社会公开“第四路径”的完整逻辑链,邀请公众监督每一次数据调用与程序升级。

“我们不能成为新的权威。”李明洋在会上说,“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把话筒传下去。”

会后,他独自驾车前往秦岭深处的一处疗养院。那里住着一位特殊的病人??赵婉清,原“松语计划”音频工程师,也是当年唯一幸存的技术员。她在计划终止后精神崩溃,整整二十年未说过一句话。但在“逆向松语程序”启动后的第四天,她突然拿起笔,写下一行字:“我想听听林素华最后一次录音。”

李明洋带来了那段母带的物理副本。

当他把耳机轻轻戴在她头上,按下播放键时,整个房间陷入寂静。钢琴声流淌而出,第七轨转入第八轨的瞬间,赵婉清的身体猛地一颤,随即泪水汹涌而出。她张了张嘴,像是要说什么,却只发出破碎的气音。

半小时后,她终于说出第一句话:“她说……对不起。”

李明洋问:“谁对不起谁?”

“我对不起她。”赵婉清喃喃,“我知道他们在修改她的声音,可我没敢阻止。我以为只要低头做事,就能保住家人。可后来,我的女儿也被送进了‘心理稳定班’……再也没回来。”

她抬起头,目光浑浊却坚定:“你们做的没错。就算全世界都说你们疯了,你们也没错。”

离开疗养院时,天空飘起细雨。李明洋站在车旁,任雨水打湿肩头。他知道,每一个觉醒的背后,都有一个曾选择沉默的灵魂。而原谅,从来不是终点,只是起点。

一个月后,“听风者宣言”巡回展正式启程。首站设在南京,选址于一座曾被用作秘密审讯中心的老礼堂。展厅中央悬挂着一万零七段音频生成的声波雕塑,形似一只巨大的耳廓,内部镶嵌着来自不同年代的麦克风、磁带机、收音机零件。

参观者戴上特制耳机后,会随机听到一段陌生人的记忆:

“我看见爸爸被人拖走,嘴里塞着布,眼睛一直看着我。”

“那天晚上,厂长把我叫进办公室,说只要我不举报,就可以转正。”

“我妈临死前攥着我的手说:别学我说真话。”

展览入口处立着一块电子屏,实时更新全国新增的“自主申报记忆案例”。截至开幕当日,总数已达三千二百一十七例。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些原本属于“守夜人”体系的成员开始主动联系基金会。其中一人寄来一份加密U盘,内含数百份被删除的审查记录,并附信写道:“我们被告知是在维护秩序,可当我们连哭都不敢哭的时候,秩序还是秩序吗?”

李明洋将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展览的“忏悔之墙”上。

与此同时,国际压力也开始显现。某西方智库发布报告,将“逆向松语程序”定义为“国家级认知干预工具”,呼吁联合国介入调查。驻外使馆回应称:“中国公民有权了解本国历史的真实片段,正如每个人都有权知道自己的童年是否被篡改。”

周临川对此冷笑:“他们怕的不是真相,是普通人突然有了判断力。”

真正让李明洋感到警惕的,是一份匿名寄来的分析报告。署名空白,但文风极其专业。报告指出,“共鸣阵列”虽基于生物共振原理,但其传播机制与某些极端宗教团体使用的“群体催眠音频”存在结构相似性。结尾警告:“当千万人同步接收同一频率的信息时,个体意志的边界将变得模糊。你确定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

他反复读了三遍,然后转发给五位独立科学家,请他们秘密验证。

答案很快回来: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方式。但必须建立“认知防火墙”??即定期插入干扰信号,防止大脑进入单一频率依赖状态。

于是,他又推出“噪音计划”:每天午夜零点,向所有注册用户推送一段完全无意义的白噪音,持续三十秒。系统提示写着:“这是留给自由思考的空白。”

有人不解,有人嘲笑,但也有人留言:“谢谢你们还记得,沉默也是权利的一部分。”

半年后,春天来临。

新疆吐鲁番的一所小学里,孩子们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听风作业”。他们在操场挖出一台锈迹斑斑的扩音器,连接设备后,竟播放出1972年某位知青教师临行前录制的告别词:“孩子们,记住,知识不会背叛你们。”

当地教育局本欲封锁消息,但在家长联名请愿下,最终同意将该遗址改建为“声音纪念馆”。

同一天,李明洋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我是李承渊的学生,姓叶。”对方声音年轻,“老师临终前托付我一样东西,说只有当你真正启动程序后才能交给你。”

三天后,一只铅盒送到北京。里面是一本手写笔记,封面写着《松语残章》。翻开第一页,竟是完整的“初始指令集”??那套能够反向操控“净网系统”的终极代码。

最后一行字是父亲的笔迹:

> “交给下一代。不要由我来决定,也不要由你来决定。让他们在知情的前提下,自己选。”

李明洋合上笔记本,久久未语。

当晚,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麦田里,风吹过耳边,带来无数细碎的声音:笑声、哭声、呐喊声、低语声……他循声而去,看见母亲坐在田埂上,怀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

“怕吗?”她问。

“怕。”他说。

“那就继续听。”她微笑,“只要还有人在说,就没人能真正消失。”

醒来时,天还未亮。他起身走到工作室,打开电脑,新建一个项目文件夹,命名为:“听风者2.0”。

然后写下第一行规划:

> 目标:构建全民参与式历史记录平台,实现声音档案的去中心化存储与多维验证。

> 核心原则:可追溯、可质疑、可反驳、可遗忘。

他知道,这条路没有尽头。

但也没有退路。

几天后,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一条短视频。画面中,他站在海边,身后是那座废弃的灯塔。他举起录音机,按下录制键。

“各位,”他说,“我是李明洋。曾经是个演员,现在是个倾听者。如果你也有故事想留下,不管它是悲伤的、羞耻的、愤怒的,或者只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请录下来,发给我们。不需要修饰,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实。”

视频最后,他望向镜头,眼神平静而坚定。

“因为历史不该由胜利者书写,而应由每一个愿意说话的人共同讲述。”

按下发布键的那一刻,第一条评论跳了出来: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