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7章 传言四起(1/2)
那份报告像一颗投入深水潭的炸弹。
最初几天,水面平静,只有一圈圈看不见的涟漪在扩散。
然后,潭底的淤泥被彻底搅动起来。
303厂的电话线路,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连接着北方的发动机研究所、南方的材料实验室,以及首都的各个办公室。
传言四起。
有人说,303厂疯了,想用一个拼凑起来的方案,去挑战物理学的边界。
有人说,那份报告是建国以来最大胆的航空构想,是天才的狂想曲。
支持与反对的声浪,在无形的电波中交锋,最终汇聚成一个焦点——303厂,那间最大的,能容纳上百人的阶梯会议室。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肩上扛着将星的军人,头发花白的院士,各个关键院所的总工程师,还有来自更高层级的,面孔陌生的决策者。
空气凝滞,烟灰缸很快就满了,但没人去碰窗户。
杜宇泽坐在第二排,在他身后,是马向东和林慧。
他们是技术团队的代表,也是被审判席上的被告。
张厂长站在台前,手里没有稿子。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时间宝贵,客套话不讲。
今天请大家来,只为一件事。”
他停顿了一下,指了指身后巨大的幕布,“为了J-XX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拿出一个结论。”
幕布上,是J-XX的三视图,线条流畅而充满攻击性。
一个清瘦的老者推了推眼镜,他是航空材料领域的泰斗,王院士。
“张厂长,我先说几句。”
他的语速很慢,但每个字都很清晰,“这个方案,我看了三遍。
很激动,也很忧虑。
激动的是,我们的年轻人有这样的魄力。
忧虑的是,我们的家底,撑不起这样的魄力。”
他没有看杜宇泽,而是环视全场。
“我只说材料。
方案里要求机身复合材料使用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五,特别是主承力结构。
我们现在能稳定量产的T300级碳纤维,性能如何,在座的都清楚。
用来做垂尾、做舵面,可以。
用来做主翼梁?
谁敢保证在9G过载下不出问题?”
“还有热障涂层,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工作温度要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我们的实验室样品,工作寿命是五十小时。
请问,五十小时的发动机,能叫战斗机吗?”
王院士坐下了。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他的话,不是观点,是事实。
是无法辩驳的,冰冷的事实。
“王院士说的是材料,我来说说发动机。”
坐在王院士旁边的一位中年人接过了话头,他是涡扇发动机研究所的刘总师。
“推重比大于1,这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最好的改进型发动机,地面台架测试,最大推力时的推重比是0.
85。
装到飞机上,算上进气道损失,就是0.
78。
J-XX方案要求的发动机,推重比要到1.
2。
这不是改进,这是跨代。
刘某不敢夸这个海口,这个任务,我们接不了。”
杜宇泽身后的马向东,身体僵硬。
这些话,比直接否定J-XX方案本身,更具杀伤力。
他们在釜底抽薪。
“飞控呢?”
一个来自空军试飞大队的将领开口了,他的军装笔挺,“这种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加上大后掠角切尖三角翼,是典型的静不稳定布局。
我们的电传飞控,在JY1上刚刚成熟。
现在要挑战这种高风险的气动设计,试飞员的命,是不是命?”
一连串的质问,像是一发发炮弹,在J-XX周围炸开。
林慧的指甲掐进了手心。
她负责的航电和飞控,正是被攻击的核心。
杜宇泽能感觉到身边同事们的呼吸都变得沉重。
他放在膝盖上的手,攥紧了。
*他们在拆解它。
把一架完整的飞机,拆成一堆不可能的零件。
*他想。
*他们说的都对。
但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 周振华一直没有说话。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
此刻,他转向了那位空军将领。
“吴将军,我问一个问题。
大洋对岸的那款新飞机,是不是静不稳定布局?”
吴将军没有犹豫:“是。
而且比这个更激进。”
“他们的材料,他们的发动机,在二十年前,是不是也和我们今天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吴将军沉默了。
“他们解决了。
所以他们今天能飞一万八千米,能做9G过载。
而我们的飞行员,还在用生命去对抗性能的不足。”
周振华站了起来,“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困难的。
困难就在那里,我们都看得见。
我们是来讨论,要不要去克服困难。”
“说得好听!”
刘总师也站了起来,情绪有些激动,“周总,你不是搞发动机的!
你不知道这里面的规律!
这不是靠拼劲就能解决的,这是科学!
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谁也变不出戏法!”
“所以我们就要再等十年二十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