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卷 第54章 算法(2/3)

“验证算法,不是验证气动。”

杜宇泽回答,“我要证明的是,‘飞行风洞’这个方法本身是可行的。

只要方法可行,把模型换成JY1,只是参数问题。”

“参数问题?”

王副厂长冷笑,“飞机设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到你这就成了参数问题?

杜宇泽,我发现你越来越狂妄了。

你是不是觉得,解决了几个技术难题,就可以无视所有工程规律和安全准则?”

“我尊从规律,但不是它的奴隶。”

杜宇泽迎着王副厂长的逼视,“厂长,我们来算一笔账。

排队等风洞,项目停滞一到两年,我们的轻型机项目直接胎死腹中,JY1的改进也跟不上。

两年后,就算我们拿到了数据,也已经落后了。

这是第一种成本。”

“第二种成本,我们按我的方法做。

风险很高,我承认。

可能会炸掉一架无人机,甚至……更坏的情况。

但是,一旦成功,我们不仅能拿到需要的所有数据,还能建立一套全新的、独立于风洞的飞行测试体系。

这个体系的价值,比十个风洞还大。

我们能把研发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现在,您选哪个?”

王副厂长被问住了。

他死死地盯着杜宇泽,像要从他脸上看出他是不是真的疯了。

这个选择题太残酷了。

一个是可以预见的慢性死亡,一个是充满未知风险的险中求活。

“你这是在赌博!”

“所有技术突破,都是一场赌博。”

杜宇泽说,“我们第一次把涡扇发动机装上飞机,是不是赌博?

第一次尝试电传飞控,是不是赌博?

我们现在做的一切,无非是把赌注押在算法和算力上,而不是传统的钢筋水泥上。”

沈青云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

他发现自己竟然被杜宇泽说服了。

不,不是说服,是点燃。

那本关于综合航电的资料,那些颠覆性的理念,此刻在他脑中和“飞行风洞”

的概念连接了起来。

他突然开口:“厂长,理论上……是可行的。”

所有人的视线都转向他。

“要实现这种实时数据解算,需要极高的机载计算能力和数据总线带宽。

传统的联邦式航电架构做不到,因为数据被不同的黑盒子锁死了。

但是……”

沈青云深吸一口气,“如果我们采用分布式模块化航电架构,把所有传感器和计算机都连接在一个高速数据网络上,算力可以集中调配,数据可以全局共享。

这就像给飞机装上了一个中央大脑。

这个大脑,有足够的能力去运行杜宇泽说的那种复杂算法。”

他越说越清晰,思路也越来越顺。

“我们这几天做的物理改造,屏蔽电磁干扰,只是第一步。

杜宇泽给我们的那份资料,才是核心。

那个‘综合航电’,就是‘飞行风洞’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老李愣住了。

他看着沈青云,又看看杜宇泽。

他感觉自己像个傻子。

原来这两个年轻人,早就在他看不到的层面,把所有事情都串联起来了。

他们解决的根本不是一个电磁干扰问题,他们是在为今天这个疯狂的计划铺路。

王副厂长的脸色变了又变。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杜宇泽一个人的狂想,但现在,连他最看重的技术骨干沈青云都站了过去。

他感到了动摇,但职责让他必须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好,就算你的航电系统能实现。

试飞员呢?

谁敢飞一架用这种方式验证过的飞机?”

“我来飞。”

一个声音从会议室门口传来。

所有人转过头。

一个穿着飞行夹克的男人倚在门框上,身材挺拔。

他是空军派驻厂里的首席试飞员,陆秉舟。

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听了多久。

陆秉舟走了进来,他没看王副厂长,也没看杜宇泽,而是径直走到沈青云面前。

“你刚才说的那个‘中央大脑’,能让飞机变得更聪明吗?”

沈青云被问得一愣,下意识地点头:“理论上……是的。

它能更早地预判危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替飞行员做出最优选择。”

“比如,在失速的边缘,它能帮我稳住飞机?”

“是的,通过精确的控制律……”

“好。”

陆秉舟打断他,然后转向王副厂长,“这个项目,我接了。”

“陆队!

你胡闹什么!”

王副厂长大惊失色,“这是厂里的项目,不是你们空军的!

你没有权力……”

“我当然没有权力决定厂里的项目。”

陆秉舟笑了笑,“但我有权力决定我飞什么,不飞什么。

厂长,实话跟您说,现在的JY1,飞起来像一头倔驴。

你们的飞控,笨拙得像上个世纪的产物。

如果这个姓杜的小子,真能给它换个聪明的脑子,别说拿它当风洞飞,就是让我去大气层边上跳舞,我也愿意。”

他拍了拍杜宇泽的肩膀。

“小子,我不管你用什么算法,什么风洞。

我只问你一句,你做的东西,能让我的飞机在被导弹锁定时,比对手快0.

1秒做出反应吗?”

杜宇泽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我的目标,是让对手的导弹,根本没有机会锁定你。”

陆秉舟的眼睛亮了。

王副厂长颓然坐回椅子上。

他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技术狂人,而是一个由狂人、天才和疯子组成的联盟。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