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2章 陷阱(1/2)
一周后,杜宇泽办公室的屏幕上,代表追踪器的那个微小光点,还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闪烁。
北城,一片废弃的工业区。
庞清泉的人在外围布下了三层监控,二十四小时轮换,连一只野猫窜进去都会被记录在案。
但光点进入那片区域后,就再也没有移动过。
“陷阱,或者说是一个测试。”
庞清泉的声音从加密线路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和他本人一样,干枯而没有温度,“他在测试我们。”
杜宇泽没有回应。
“那个邮筒是一个筛选机制。
取信的人是一个考核对象。
他把信放进一个死信点,然后消失。
如果信在一周内没有被动过,他才算通过了测试,会被准许进入下一层。
如果我们动了信,或者抓了他,这条线就断了。”
“所以我们现在等于告诉了‘秃鹫’,我们已经盯上了这个信箱。”
杜宇泽接话。
“没错。”
庞清泉的语气里听不出任何情绪,“他放弃了这个点,也放弃了那个被考核的交通员。
我们扑空了。
你的追踪器,现在正躺在一堆工业垃圾里。”
杜宇泽关掉了通讯。
他看着屏幕上那个静止的光点,没有失败的懊恼。
这本就是概率之内的事。
对方的狡猾程度,超出了系统的初始模型评估。
但这不重要。
“秃鹫”
可以放弃一根树枝,他也可以。
因为他的森林,远比对方的广阔。
他切换了屏幕,JY1战机的三维模型图取代了城市地图。
冰冷的线条,充满了力量和速度的美感。
这才是他的主战场。
间谍,只是清理道路时必须拔除的杂草。
【主线任务:轻型战机之翼,已开启。】
【阶段性目标:核心材料突破。
建议启动‘复合材料验证项目’。】
JY1的设计指标非常激进,想要在有限的发动机推力下实现超音速巡航和高机动性,减重是唯一的选择。
每一克重量,都必须从结构上抠出来。
传统的铝合金机身已经到了极限。
出路只有一条,复合材料。
特别是,碳纤维。
132厂,厂长办公室。
李卫国把一张油腻腻的抹布扔进水桶,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
他刚从车间回来,满身的机油味。
“复合材料?”
他拧着眉,看着眼前的杜宇泽,像在看一个外星人,“还是碳纤维?
杜工,你是在跟我开玩笑吗?”
“不是玩笑。”
杜宇泽将一份文件放在他面前,“我需要132厂,为JY1项目,试制一对全碳纤维的水平尾翼。”
李卫国甚至没有去碰那份文件。
他拉开椅子坐下,给自己倒了一杯浓茶。
“我们是飞机制造厂。
我们和金属打交道,铝合金、钛合金。
碳纤维是什么?
是布!
是塑料!
那是化工厂和纺织厂干的活,不是我们。”
“但最终成型的,是飞机部件。”
“用什么成型?
我们这儿只有锻压机和水压机,给你把那块‘布’压成铁饼吗?”
李卫国哼了一声,“要搞碳纤维,你得有预浸料生产线,得有大型热压罐,得有无尘铺层车间。
我们有什么?
我们只有一屋子铆接工和一身的力气。”
他的话很糙,却是事实。
132厂的设备,大部分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家伙,修修补补用到今天。
让他去造一个全金属的飞机没问题,但碳纤维,确实超出了他的认知和能力范围。
“设备,我们可以自己造。”
杜宇泽说得轻描淡写。
“自己造?”
李卫国被气笑了,“小同志,你知道一个合格的热压罐有多复杂吗?
压力、温度、抽真空,哪个环节出问题,出来的就是一堆昂贵的废品。
这不是拿车床随便车个零件那么简单。”
“我知道。”
杜宇泽调出平板电脑里的资料,推到李卫国面前,“这是T300级碳纤维的制备工艺。
我们可以改造三号车间废弃的聚合反应釜,用来生产预浸料。
至于热压罐,锻压车间那台三千吨的老水压机,可以进行改装。”
李卫国低头看去。
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流程图,从碳丝的张力控制,到树脂的化学配比,再到热压成型时的温度压力曲线。
一切都详尽得不可思议。
他的表情,从最初的不屑,慢慢变得严肃。
作为一个在工厂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工程师,他一眼就看出这份资料的价值。
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
“改造水压机?”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处设计,“这个加热模块的方案是谁想出来的?
用电阻丝阵列替代导热油,想法很大胆,但功率控制是个大难题。
厂里的电网根本撑不住这么大的瞬时功率波动。”
“所以我们需要独立的供电单元和电容补偿。”
“那精度呢?
老水压机的液压阀有延迟,压力控制根本做不到图纸上要求的正负0.
05兆帕。”
“用伺服电机替换液压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