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23章 她过得好就行了(2/4)

“小露这孩子,就是太懂事儿了。

小的时候明明有机会被收养的,因为她长得好看,像瓷娃娃一样。

可每次有收养的好心人夫妇来福利院,她就开始故意捣乱、不听话,所以每次被看中被收养的,都是别人。”

“我那时候还以为她是人来疯,有一次事后还责骂过她,结果她哭着说‘如果我被选上了,别的小孩就没机会有新爸爸新妈妈’了。”

老太太摘下眼镜,用粗糙的手背抹着眼泪一声长叹道,“这孩子啊,就是太懂事了,处处替别人着想。”

这话听得周奕和陈严心里不是滋味。

“后来她就长大了,开始上学了。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再被领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她就一直留在了福利院里,直到考大学。”

“临近高考了要填志愿,她就跑来问我她念哪个学校,什么专业好。”

老太太重新戴上眼镜说,“其实小露的成绩是真的很好,完全能上宏大的那种。

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她负担不起宏大的学费和生活费,院里也没办法在这方面帮她,毕竟院里资金就紧张,花的都是老百姓的钱,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周奕和陈严连连点头,表示理解。

市场经济起来后,一小撮人经商先富了起来,才开始有人做慈善,有民间捐助这种事。

在此之前,那就是上面批经费来维持这种社会福利单位的运作成本,确实是像老院长说的那样,捉襟见肘。

“所以我就跟她说,她可以试试报师范,毕竟师范类的专业是免学费的。”

这话不假,董露是八四年高考的,那个时候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学费通常由政府补贴,学生基本不用交学费。

甚至大部分院校还会发放生活费补贴,比如伙食补助和助学金等等。

这么做,是国家在政策方面的高瞻远瞩,通过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国家培养大量基础教育的师资。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强国,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做规划。

这是国之根本!

所以老院长的建议非常好,对董露这种情况而言,确实是最好的出路。

“我还跟她说,念师范还有个好处就是将来毕业了,工作是分配的,踏实,安稳。”

其实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学基本上都是毕业包分配工作的,毕竟大学生在那时候就是精英人才的代名词,多少企事业单位都抢着要。

老师更是如此,毕竟人口日益增长,学科内容的丰富多样需要更多新的师资。

当然要是分配的工作不喜欢,自己辞职再换工作也是可以的。

只是这种情况在师范类专业出现的概率远低于其他,很多大学生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在教育园丁的岗位干到退休。

包分配工作这种情况差不多到九零年代开始,才逐渐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被自主择业所取代。

像陆小霜是九六届的,毕业的时候刚好是千禧年,那时候除了特殊专业外,基本都是自主择业了。

不过即便是自主择业,千禧年前后大学生也是完全不愁找工作的,何况还是宏大这种重点大学。

不像二十几年后,学历贬值,成批成批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

“其实…我能看得出来,她有些失落,因为毕竟她成绩那么好。

但人生就是这样,哪儿有事事如意的时候啊。

她后面就听了我的,报了本地的师范学校,并且顺利地考上了。”

“那她上大学后,您还见过她吗?”

陈严问。

老太太说:“见啊,经常见到啊。

她上大学后,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一天回福利院做义工的,还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画画。”

“那她平时没去打工兼职什么的吗?”

“好像…没有吧,这个我倒不是非常清楚,她说学校里吃饭有伙食补助,老师还帮她申请了免除课本费和学杂费,她每年都还能拿奖学金。

生活上应该没什么困难吧,毕竟她还拿她的奖学金给孩子们买礼物。”

周奕点点头,可见老院长的选择有多么正确,师范专业确实是董露最优的选择。

如果读了宏大,恐怕她就陷入了和陆小霜一样的困境,为了学费和生活费而奔波。

亦或,变成徐柳那样,出卖自己,接受男人的供养。

当然单论宏大和宏城师范学院的录取分数线的差距,也是董露的无奈之举。

“所以,后面董露顺利毕业了吗?”

董露是八四年高考的,理论上应该八八年毕业。

老太太点点头:“应该毕业了吧,我记得她好像大四下学期就去了一所中学实习。”

周奕微微皱眉,什么叫应该?

“老院长,您最后一次跟董露见面是什么时候?”

老太太镜片后的双眼闪过一丝落寞:“哎,记不清咯。

我只记得,她去实习后,有好一阵子没回来过。”

老太太用的是回来两个字,可见在她眼里,董露就是那个离家的孩子。

“上班了嘛,工作忙,我也知道。

最后一次…应该是毕业后第一年吧,刚好赶上她生日,她男朋友还买了蛋糕陪她一起回来的。

我当时还问她,工作怎么样啊,学生听不听话,领导对她好不好啊,她就一直笑,跟我说都挺好的。”

周奕和陈严一听,男朋友?

忙问道:“老院长,您见过董露的男朋友?”

“见过啊,一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戴眼镜,比小露稍微高点。”

“您知道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名字吗?”

“哟,这我还真忘了,小露倒是介绍过。”

老太太说,“我记得当初还拍了张照片的,我还存着呢,要不我去给你们拿过来?”

“麻烦您了。”

老太太摘下草帽,朝屋里走去,费力地爬上了楼。

周奕对陈严说:“董露是八八年毕业的,而九一年的时候,肖冰就带她去孙主任那儿看精神病了,孙主任说当时她的烧伤情况已经稳定了。”

“我记得肖冰的姥姥是九零年四月去世的,在此之前肖冰承诺过要带女友回家,但结果却没带。”

“老院长说最后一次见到董露是她毕业后第一年的生日,那也就是八九年的十月份。”

“那就是说,董露烧伤这件事,应该就发生在八九年年底,九零年年初这段时间。”

陈严点头表示同意,说自己给乔姐打个电话,告诉她这个时间范围。

虽然还不能精准到哪个派出所,但是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范围了,就更好查了。

陈严去打电话,周奕对于老院长前面提到的董露在面对关心时的反应,觉得有点奇怪。

这种只是笑,然后笼统地回答说都挺好,不像是董露会对老院长说出来的话。

对董露而言,老院长就像是她的父亲和母亲,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

而这种笑着说都好的反应,一般是用于应对不是太亲近之人的,有明显敷衍的态度。

但董露不可能对老院长敷衍,何况她都把肖冰带回来了。

除非…这不是敷衍,而是掩饰,有什么原因导致董露在面对老院长的问题时,需要她掩饰。

大四下半学期就开始实习了,难道是在学校里出过什么事?

陈严打完电话,老院长也从楼上下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照片,递给了周奕。

周奕道了声谢接了过来。

照片上,有三个人。

正中间的是当年的老院长,比现在胖一些,头发也是黑的多白的少。

老院长头上戴着纸壳做的生日帽,面前摆着一个奶油蛋糕,上面插着几支点燃的蜡烛。

“这孩子,非说让我吹蜡烛许愿,还把她头上的帽子给我戴。”

老太太满眼怀念地笑着说,只是笑容之中带着一丝落寞。

老院长的左边,是个扎着马尾的年轻女孩儿,穿着粉色的毛衣,亲昵地搂着老院长,笑得非常开心。

周奕恍惚了下,照片上的董露这时候应该二十二岁,跟陆小霜真的好像,有八分神似。

而老院长的右边,年轻的肖冰站在旁边,脸上挂着微笑,目光投向了董露。

老太太指着照片说:“这个小伙子就是小露的男朋友,小露说他是宏大的老师。

我当时可高兴了,觉得真好,一个大学老师一个高中老师,以后相互扶持,这孩子这辈子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