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引种(1/2)
很快。
高华跟着男人去了他家。
那是一个有些破败的四合院,院子里却收拾的很干净,种着两洼菜田,芫荽、蒜苗、小白菜还有两根丝瓜和一根葡萄藤。
招呼高华坐下。
男人喜滋滋的进到屋里,很快就拎着一个篮子走了出来,里面铺着麦秸,中间摆放着一大堆鸭蛋。
高华笑道:“还没问老哥的名字呢!”
男人抬起头:“村里人都叫我赵老豁......”
他微微侧过脑袋,指着耳朵:“小时候让老鼠把耳朵咬掉了一块,然后就有了这个名字………………”
高华:“......”
九十五号院还好。
街道办会定期投放老鼠药,之前除四害’最激烈的时候老鼠尾巴还能换钱。
不过驱鼠最厉害的当属名为“咪咪”
的流浪橘猫。
那只猫流窜在附近的七八个四合院,神龙见首不见尾,除开偶尔能看到对方趴在房檐儿上晒太阳,平日里很少能见到它的踪迹。
困难时期。
有外地来的流民想把大橘杀了吃肉,但大橘被众人保护了下来。
无他。
这年月大家家里都没有多余的吃食,不担心流浪猫偷吃,相反,有了流浪猫在,老鼠基本绝迹,允许流浪猫的存在属于是有利无害。
当然了。
也没有人投喂。
一切都是物竞天择。
这就导致大橘时不时会生出小猫,但很少见到有小猫活的长久。
数完鸭蛋。
高华从兜里摸出三块钱递了过去,好奇问道:“我见别人家都养鸡,赵老哥怎么养鸭了?”
赵老豁倒起了苦水:“我听人家说鸭蛋贵......
养鸭之后才发现鸭子下蛋不勤快,鸭蛋太腥气也没什么人吃,我就学着别人的方法做咸鸭蛋......”
高华点头:“那很好啊,咸鸭蛋更能存放,然后味道也好!”
赵老豁面露苦涩:“不知道是我的方法不对,还是鸭蛋不对,咸鸭蛋没做成,不起沙不出油还臭了......”
高华:“......”
赵老豁又说道:“上个月听人说,皮蛋好吃,做起来也不难,然后我攒了一点鸭蛋学着做......”
高华试探着问道:“不会又没成功吧?”
赵老豁差点熬一嗓子哭出来:“是啊!
没成功!
买材料还花了不少钱......
呐,就在那堆着呢!
我媳妇儿气的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 : "......"
他看到了,原本他以为那边堆放的石灰是用来粉刷墙壁,现在看来是制作松花蛋的原料。
嗯,皮蛋就是松花蛋,也叫变蛋。
据说是煎饼果子市人的发明,然后传到江浙,后者改良后推广天下。
听完赵老豁的悲惨遭遇,高华强忍住不笑,安慰道:“没事,等嫂子见了这三块钱,应该就会回来了!”
赵老豁点点头,诅咒发誓:“今后我只卖鸭蛋,再做咸鸭蛋、皮蛋是狗!”
高华:“ 闲聊几句。
他拎着篮子离去。
篮子他买了。
三毛钱。
毕竟鸭蛋太多不好拿,他又不能当着许大茂的面将鸭蛋收入空间。
下午吃过饭。
大队部外面人山人海,十里八村的人都跑来看电影。
一些来的晚的,只能去往荧幕后面。
虽然从那边看的是画面反了,但能看到画面总好过什么都看不到。
天黑了。
许大茂开始放电影。
王家窑子大队位于南郊,早几年就通了电,因此不需要额外使用发电机提供电力。
今天放的是新片子。
洪湖赤卫队。
这部影片是B电影制片厂、鄂A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战争题材歌剧艺术片,改编自鄂省实验歌剧团的同名歌剧,于1961年春节公映,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支部书记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保卫湘鄂西根 据地的故事。
因为是新片子。
许大茂还承担了解说的任务。
只见他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拍案叫好,时而声泪俱下,不断调动着现场观众的情绪。
**: "......"
这一刻,他莫名对许大茂产生了几分钦佩之情。
毕竟那厮不仅嘴皮子利索,演技一流,还精通放映设备的操作和维修。
如此看来,四合院还真是大佬云集啊......
高华脑海中依次浮现易中海、刘海中、何雨柱以及许大茂的身影。
嗯,傻柱也很牛掰。
领导什么没吃过?
但大领导就是喜欢傻柱做的菜,这就是傻柱的本事!
放完电影。
观众纷纷散去。
关二愣子领着许大茂和高华回家,按照惯例张罗了一顿夜宵。
鸡蛋香椿酱拌面。
香气扑鼻,简直完美!
高华破天荒的吃了三大碗。
itti: "......"
毕竟他忙活了一整天,高华就像是个街溜子一样到处玩了一天,结果比他吃的还多!
吃过饭。
打着饱嗝。
高华从挎包里摸出两包前门烟,一包给了望着空盆满脸惊愕的关二愣子,另一包抽出一根递给了许大茂。
许大茂捏着烟一脸懵逼。
高华则理直气壮:“最后两包了!”
真话。
所以他需要通过别的渠道点烟在身上了。
这是社交场合的硬通货。
饭后一根烟的烟雾缭绕中,高华又谈妥了一次收购。
两只大公鸡。
这是关二愣子吃人嘴软的结果。
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