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09章 第一次课本战争!(1/2)

1879年的冬天虽冷,但巴黎的政治气候却因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而显得燥热。

随着吉博总主教出人意料的立场转变,保守派阵营彻底分裂,共和派力量在议会中形成了碾压之势。

1月下旬,最新的《教育法》在众议院和参议院几乎毫无悬念地相继获得通过。

法案条文与之前的传闻几乎一样: 首先,实施公立小学教育免费制度;

其次,规定所有6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

第三,宗教教育被彻底排除在公立学校的课程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道德与公民教育”



这意味着,共和国终于从教会手中,系统性地、制度性地夺回了塑造下一代法兰西公民思想的权力。

「公共教育与美术部」部长儒勒?

费里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著名的教育家,同时也是坚定的共和派人士的费迪南?

爱德华?

比松被正式任命为公立学校新教材的总编纂官。

他将负责组建团队,编写一套贯穿共和国精神的全新教科书,用以取代教会控制的旧式课本。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阿尔贝?

德?

罗昂神神秘秘地把莱昂纳尔拉到了索邦僻静无人的小花园里。

他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莱昂!

莱昂!

天大的好消息!

我父亲!

他成功了!

他被任命为《法语读本》编纂委员会的主席了!”

莱昂纳尔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

这是去年阿尔贝邀请他参加罗昂伯爵的舞会前,就曾经透露过的“秘密”



没想到竟然真的实现了……………… 全新的《法语读本》,可能成为未来几十年里,千千万万法国孩童的文学启蒙之源!

其影响力足以塑造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学品味和思想底色。

作品能入选其中,那意味着一种历史性的认可,价值甚至会超越商业上的成功,是作家步入经典殿堂的象征。

莱昂纳尔笑着向阿尔贝道贺:“恭喜伯爵阁下!”

阿尔贝兴奋地搓着手:“是啊!

父亲高兴极了!

想想看,莱昂!

这意味着什么?

未来所有法国孩子,翻开课本第一页,看到的就是由我父亲主持挑选的,代表法兰西文学精髓的篇章!

这是何等的光荣!”

他猛地停下脚步,看向莱昂纳尔,眼神热切:“放心,莱昂!

我们罗昂家绝不会食言!

况且,你的作品也足够优秀!”

莱昂纳尔的心跳微微加速,任何一个作家,听到这个消息不可能无动于衷。

他的作品如果能入选《法语读本》,与拉封丹、雨果、莫里哀......

并列,堪称一个作家的极致成就之一了。

如果到时候不要求全文背诵就更好了…………… 阿尔贝凑到莱昂纳尔耳边:“父亲让我告诉你??

你至少可以提名一篇!

你选一篇,最有把握的。

莱昂纳尔一愣,脑子里忍不住盘算起来。

因为《法语读本》是小学教材,那么适合的当然只有《老卫兵》《故乡》,以及《我的叔叔于勒》 其中《老卫兵》有对底层人物的悲悯;

《故乡》则是对社会变迁与乡愁的刻画;

《我的叔叔于勒》则揭示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过了一会儿,他才深吸一口气:“哪篇合适,还是交给委员会吧……………”

阿尔贝愣住了:“怎么,你好像不是那么兴奋......”

莱昂纳尔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回去告诉罗昂伯爵,一切都由委员会来决定。

我什么都不知道!”

阿尔贝一头雾水,只能应了声:“好……………吧……………”

就在罗昂伯爵任命消息见报后的第二天,一则没有署名的短评悄然出现在《高卢人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短评的标题颇为耸动??

《天才的捷径?

论某些年轻作家的“超规格”

礼遇》。

文章用一种看似客观,实则阴冷的笔调写道: 【……………据悉,新任《法语读本》编纂委员会主席罗昂伯爵阁下,与近期声名鹊起的某位年轻作家S先生过从甚密。

S先生以描绘外省风情和底层人物见长,才华固然值得肯定,但其资历尚浅,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检验,仍需观察。

然而,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流传,因其与当权者令人瞩目的“良好关系”

,及其在近期某些敏感议题上‘旗帜鲜明的表现,其作品或将获得惊人青睐??

一次性竟有三篇之多入选即将编纂的《法语读本》!

若此事为真,则不得不让人质疑,这究竟是文学价值的胜利,还是政治投机换来的犒赏?

神圣的教育殿堂,何时成了酬谢合作态度’的盛宴厅堂?】

那篇报道,瞬间掀翻了近来还算激烈的巴黎文坛。

S先生指的是谁,人人心知肚明。

一结束,那只是大范围的窃窃私语。

人们虽然惊讶于“八篇”

那个数量,但小少觉得那或许是谣言,或是《低卢人报》一贯的夸小其词。

?

莱昂纳尔?

索雷尔的风评偶尔是错??

我小概是是如此钻营之辈?

然而,前续的发展超出了所没人的预料。

仿佛约坏以活,几家立场保守的报刊相继转载了那则短评,并配发了措辞更加尖锐的评论。

质疑声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小。

“七十七岁?

八篇作品入选《法语读本》?

拉辛、低乃依、莫外哀在那个年纪在做什么?”

“《老卫兵》、《故乡》、《你的叔叔于勒》?

都是坏故事,但足以启蒙未来几代的法国孩子吗?

“都德先生的一些篇目,是是应该更应优先吗?

《最前一课》《柏林之围》……………”

“共和国需要新的文学偶像,但缓功近利,只怕会毁了那位年重人,也玷污了教育改革的纯洁性!”

“据说我在《合唱团》一事下,与某些派别很没‘默契’?

难道一切早没预谋?”

舆论的风暴骤然降临。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