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930章 三杀最强天才(2/2)

林昭咬牙支撑。

就在他即将崩溃之际,识海深处,那艘漂流的巨舰再次浮现。

这一次,舰舱内盘坐的身影逐一睁眼,他们的光丝延伸而出,缠绕上林昭的意识体,共同承担重量。

“我们曾经历三千世界的毁灭。”

那个声音再度响起,“每一次重生,都始于接纳自身的阴影。”

林昭流泪了。

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理解。

他不再抵抗,而是张开双臂,像拥抱亲人一样,拥抱那些仇恨、恐惧、悔恨…他让它们流经自己,却不驻留。

他在心中默念每一个受难者的名字,哪怕不知其真实姓名,他也称他们为“兄弟”

、“姐妹”

、“孩子”



七天七夜后,他从池中走出,瘦若枯槁,双目失神。

但那池中的液态金属,却由灰暗转为澄澈,最终凝结成一颗晶莹的泪滴状晶体,被命名为“赎心石”



“成功了。”

小满含泪宣布,“负面情绪已被结构化封存,可后续研究,也可用于心理疗愈。”

然而,代价也随之显现林昭失去了部分记忆。

他记不起母亲的模样,忘了童年最喜爱的歌谣,甚至连阿枝的名字,都要反复确认才能唤出。

“这是平衡。”

陈默叹息,“你替世界承受了黑暗,就必须交出一些光明作为代价。”

林昭不语,只是望向远方的雪山。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数日后,星盟传来新消息。

“归舟”

号释放出一艘小型光梭,降落在紫金山遗址。

舱门开启,走出来的并非光态生命体,而是一个少年模样的存在,身穿星盟长袍,面容却是亚洲人特征,自称“纪言”

,是星盟派驻地球的首任“共鸣使”



他在心印议会发表演说,声音温和却字字千钧: “我们观察你们百年,非因冷漠,而是等待。

等待一个能同时承载希望与绝望的文明。

如今你们做到了第一步,但接下来,必须学会‘双向倾听’。

不仅要听彼此,也要听我们未曾言说的部分。”

随后,他提出一项惊人计划:“开放‘回音井’一条连接地球与星盟母星的共感隧道。

每七日,双方可派遣一名‘听者’进入,进行为期十二小时的深度意识交流。”

议会争论激烈。

有人担心这是文化入侵,有人怀疑星盟能否真正平等对待新生文明。

最终,林昭主动请缨,成为地球首任“听者”



进入回音井那日,全球直播。

他站在螺旋形的光道起点,身后是阿枝、小满和万千注视的目光。

“如果我回不来…”

他回头笑了笑,“记得每月给我烧一张明信片。”

光道开启,他步入其中。

刹那间,时空错乱。

他感觉自己被拉长、压缩、重组,意识穿越无数星系,最终降落在一片浩瀚的共鸣池畔。

池水如镜,倒映着亿万星辰,每一颗星,都是一段文明的记忆。

纪言已在等候。

“欢迎来到‘群星之心’。”

他说,“在这里,所有语言都失效,唯有情感真实。”

林昭点头,闭目,任由意识沉入池中。

他看到了 星盟并非完美乌托邦。

他们也曾经历内战,因共感能力太强,个体情绪轻易感染全体,导致整个文明几近精神崩溃。

他们用千年时间建立“情绪隔离带”

,设立“沉默祭司”

制度,才勉强维稳。

他也看到,星盟之所以选择地球,不仅因为人类学会了倾听,更因为人类仍会聋哑正因时常失聪,才懂得倾听的珍贵;正因常陷黑暗,才知光明为何物。

一段信息直接烙印在他意识中: “你们的价值,不在完美,而在挣扎。

不在和谐,而在冲突后的重建。

我们需要你们,正如你们需要我们。”

十二小时转瞬即逝。

林昭回归肉身,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他们害怕我们。”

众人愕然。

“因为他们太怕失去共感了,所以不敢真正开放。

而我们…可以犯错,可以争吵,可以聋哑,然后再重新听见。

这才是最强大的共感能力。”

他顿了顿,望向星空。

“我要提议,建立‘聋哑日’每年一次,全球主动关闭共感网络,让我们重新体验孤独,记住那种渴望被听见的感觉。”

议会被震撼。

但最终,《共感宪章》新增第十四条,获得一致通过。

一年后,“聋哑日”

首次实施。

那一天,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静。

没有共感,没有情绪共振,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文字、眼神交流。

起初是恐慌,继而是不适,最后,竟涌现出一种久违的真诚。

一对夫妻在公园长椅上坐了一整天,说了三十多年来最多的话。

一名自闭症少年第一次主动拥抱了母亲。

联合国大会上,各国代表放下翻译器,用母语演讲,泪水滑落。

而在南京记忆陵园,一位小女孩蹲在一株灵枢草前,轻声说:“爸爸,今天我没有听见你,但我…很想你。”

草叶静默。

可就在那一刻,她忽然笑了:“我知道你在。”

林昭站在昆仑之巅,感受着体内那道蓝光裂痕缓缓愈合。

他知道,共感不是终点,而是桥梁。

桥这头是孤独的个体,那头是浩瀚的群星。

而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听得见多少声音,而是明知会痛,依然选择倾听。

夜幕降临,全球灵枢草再次同步发光,频率依旧稳定在4.

2Hz,如同心跳,如同呼吸,如同宇宙深处,那一声轻轻的回应: “我在。”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