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零三章 奇才生死(2/3)
大体,也不会拖延很久,顶多数月就会结束。
那个时候。
公子高和自己也会有新的差事落下,嗯,应该说公子高,自己…还是位份不显的。
“中原!”
“胡亥,没有你在我身边出谋划策,许多事还真难料。”
“中原的事情若有结果,你就是头功。”
“下一次的差事,也不知道是去何处。”
“有询问过母亲,母亲也不确定。”
“可能是河西之地,也可能是江东之地,也可能是燕地,接下来的差事,定要尽善尽美。”
中原诸郡的事情,也有不住关注,还是颇为入心的。
昔年,他们的家国还在之时,尚且非帝国对手,何况现在?
这些年来,之所以没有花费大力气处理他们,乃是权衡利弊。
若是为了将那些人处理,将整个中原诸郡的根基撼动,就不太妙了,更何况,还有更加稳妥有用的法子。
现在。
那个法子开始有成效了。
那些人着实…不堪,却也需要好好处理。
诸国在山东之地盘踞数百年,若然在短短数年、十年的时间内,将隐患彻底抹除,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起码需要一代人乃至于两代人的时间,叔父就曾说过那般道理。
“具体是什么差事,的确没有什么口风。”
“兄弟也不需要着急,无论是什么事,总归不可能又是中原之地那样的突发灾情之事。”
“哪怕就算类似中原的灾情之事,再处理起来,也不会很难。”
“非紧急突然之事,一切就不会很难,多多少少,都会有例可循。”
胡亥浅浅的吃着酒菜。
关于公子高下一个差事是什么?
都是未定的,还是要看父皇。
就算是现在可能定下,也是未知之数。
何况,距离开春还有数月之间,也是根本无需着急的,在离开咸阳之前,定然会有的。
那时,再好好做准备不迟。
“是那个道理。”
“中原,东郡。”
“王家!”
“兵家一脉!”
“说起来,昨儿我看书的时候,倒是想起一个兵家高人,胡亥,你可知晓尉缭?”
中原的事情,得到父皇的言语。
心中安稳,那些事情算是过去了。
总算可以好好歇歇了。
可以好好的放松放松。
放松?
有那个心思,又怕过于放松,使得心性惫懒,使得动静有乱,使得意志有损。
尤其,被母亲和父皇看到了不好。
除却最初回来的那几日,最近几日,母亲多叮嘱自己多多看书,多多想一想这一次外出为事的不足。
若有不解,多多请教太学以及国府的前辈。
也可以去两大学宫走一走,若有看入眼的人,也可收归麾下。
父皇!
倒是没有什么言语。
这次外放齐鲁、中原的心得?
自然是有的,归途之中,就有想过一遍,的确和咸阳内外办事不一样,所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大部分不一样。
若是那场突发的水灾出现在关中,想来…自己解决的会相对轻便些,虽难,还是过去了。
尤其。
王家那里,别有所得。
一个引子也就够了。
也如胡亥所言。
帝国大局,在一天下之时,就有变化了。
每个人都要思忖前路前程,贵为天子始皇帝陛下的父皇,也是日日殚精竭虑,为帝国长治久安耗费心力。
那些群臣文武,或为前程,或为重任,或为琐事…,亦是在耗费心力,自己如今也在其中了。
预谋大事。
非有人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再聪明,有些事,总有考虑不周的时候。
只是,在难有大才在身边的时候,也唯有尽可能让己身变的聪慧、敏巧一些。
尉缭!
是昨儿思忖王家之事时,偶然想到的一个人。
那时帝国一天下的功臣,只可惜,此人在帝国一天下之后,就一力辞官了。
就离开咸阳了,连父皇于他的封赏都没有理会。
着实一个奇人。
记忆中,母亲还与自己说过那人。
“尉缭!”
“曾经的国尉尉缭!”
“于此人还是多多少少知晓一些的,帝国一天下,其人功劳不小,尤其是兵道上的大谋大略。”
“非如此,也不足以成为国尉。”
“章邯、赵佗、蒙毅等人都曾受过他的一二教导。”
“其人是魏人,因在魏国不受重用,所学难以施展,便是入秦,得父皇大用。”
“东出大事上,其人献出的谋略,很重要。”
“护国学宫的讲义上,至今都有他的一些文章、手札,太学之中,也有留存。”
“此人,很特别。”
“帝国一天下之后,便是走了。”
“否则,如今当…,也不一定,当年那个尉缭入秦的时候,年岁就已经很大了,很苍老了。”
“算着时间,如今若是身故,也不是不可能。”
“兄弟怎么会想到此人?”
举起手中酒水,于面前的公子高一礼,闻得尉缭之名,胡亥有些诧异,微微颔首。
继而,品了一口酒水,将所知娓娓道出。
对于此人,自己所知也是不多。
尉缭!
当年入秦的时候,年岁就很大了,现在…估计都已经死了,兄弟怎么突然想到此人?
“此人的确特殊。”
“章邯、赵佗、蒙毅等人,眼下皆文武双全之人,着实…难得,很难得!”
“尉缭!”
“此人入秦之时,年岁虽大,韬略上,丝毫不逊色父皇身边的其他人。”
“其人又非军中征战的杀伐之人,我所想…其人是否还活着?